孫超
2015年7月5日,作為首屆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的分會,“2015僑商北京洽談會暨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北京行”(簡稱“僑洽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名海外僑商和150余名在京企業代表嘉賓參會。本屆“僑洽會”由北京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北京市商務委、北京市國資委等8家單位共同主辦。
北京市副市長程紅在開幕式上說,華僑華人一直在促進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與北京攜手經歷了2008奧運會的籌備、承辦,現在又全力助推北京-張家口申辦冬奧,同時也一直是北京深化改革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
程紅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商在京投資興業,北京市委、市政府為順應僑胞在京發展愿望,著力規劃建設“世界華商中心”“世界僑商總部聚集區”“世界僑商創新中心”三個中心,及籌辦“僑商銀行”,吸引更多華商企業向北京聚集,為海外華商在京發展提供商機。
程紅表示,僑商北京洽談會旨在面向全球華僑華人展示、推介北京發展機遇,推動共贏合作。自2010年開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其核心是讓首都優勢與僑務資源優勢相結合,實現互利共贏。讓更多北京創造和北京特色“走出去”,讓僑商在京業務更好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程紅稱,本屆僑洽會與首屆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結合,旨在更好地促進僑務資源與首都資源的合作,共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
在“企業走出去”專場推介洽談會上,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集團)、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控集團)、首鋼總公司、林德國際物流集團、中法經濟貿易合作區、老字號企業內聯升先后介紹了企業海外市場開發需求、企業“走出去”戰略,北京傳統文化產品及其對外貿易優勢。與會的海外僑商非常關注,紛紛表示希望能與之相關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并且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出了建議。
隨著中國企業的持續發展與全球競爭格局的形成,“走出去”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

在“企業走出去”專場推介會上,北汽集團副董事長衛華誠介紹了該集團海外事業的發展情況。他說:“北汽集團的海外事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在過去近20年的較快發展中,自主品牌的北京汽車、北汽福田、昌河汽車以及海納川零部件都有較好的成功經驗。2013年6月成立北京汽車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專項負責北汽集團的海外業務。北汽集團已在海外十余個國家建有生產基地。在2014年7月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北汽集團排名第248位。2014年12月19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上市。北汽股份是在香港首發上市融資額最高的中資汽車制造商,也是在香港首發上市融資額最高的北京市屬國有企業。”
關于北汽集團未來的國際化戰略,衛華誠說,北汽集團將以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以及卓越的全球整合和運營能力,在整體布局和規劃的前提下,有重點、有計劃地逐步突破。
據悉,2015年北汽將加大海外銷售服務網絡的建設力度,北汽國際在海外的網點建設總量要達到103家。“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合資合作仍是北汽集團發展的主要支撐力。北汽必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北汽’”。衛華誠充滿信心地說。
而北控集團為落實“走出去”戰略,近年來一直積極跟蹤海外市場,并已經在多個項目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北控集團總經理助理楊治昌舉例,如馬來西亞潘岱第二污水處理廠項目、葡萄牙水務資產收購項目、印度尼西亞棉蘭供水BOT項目、臺灣污水下水道項目、新加坡新生水項目等,總水處理規模達70萬噸/日,總投資約為38億元人民幣。
楊治昌說,北控集團將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中尋求更多機會,投資建設磁懸浮,城市地鐵、輕軌,低地板有軌電車等項目,同時提供車輛制造、維修等服務。他期望,在海外的華僑華人能夠給予更多有益的幫助。
在僑洽會現場,衛華誠、楊治昌被許多僑商包圍。一位來自德國的僑商帶來了自己公司生產的汽車配件向衛華誠推介。來自荷蘭的僑商吳杰申,則對北控集團的輕軌項目頗感興趣。他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僑洽會,不虛此行,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實現國內企業和僑資企業的對接,讓大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專家分析,通過“走出去”,中國企業不僅可以獲得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整合產業鏈等資源,還能獲得財務投資收益,同時能夠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
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林德國際物流集團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國際物流企業,2007年成功進行跨國并購獨資擁有德國帕希姆國際機場及附屬850公頃土地保稅經濟合作區。林德物流集團董事長龐玉良說,他們致力于以機場為依托,建設供應鏈集成體系和貿易便利化平臺。為進出口企業提供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倉儲直銷、整合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幫助中國企業更快、更好地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

他解釋說,通過國際物流模式整合創新,林德國際物流集團首創國際物流“鐵、空、海”多式聯運,以較低成本的鐵路運輸將國內貨物集結至烏魯木齊,再以航空貨物包機運抵德國帕希姆國際機場,不但覆蓋歐洲大陸,還通過漢堡港與海運聯運輻射非洲、南美等地區,在保證國際物流服務時效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國際物流成本。“鐵、空、海”多式聯運正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條運力充足、經濟高效的新絲綢之路,減輕了高油價對外貿企業帶來的成本上升壓力。
龐玉良稱,林德國際物流集團搭建中歐保稅區互聯互通自由貿易區網絡,打造“互聯網+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帕希姆保稅倉儲直銷跨境電商平臺,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
龐玉良期望,華僑華人和中國企業借助林德國際物流平臺,讓更多的海外僑商“走進來”,中國企業“走出去”。
與林德國際物流集團相似,中法經貿合作區也旨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
“中法經貿區定位為企業國際化服務平臺,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海外拓展提供包括土地、廠房、辦公室以及注冊設立、法律咨詢、市場拓展、合作對接、金融服務在內的系統服務和解決方案。”中法經貿合作區項目總監張浩說,他誠摯歡迎有意向赴法的企業與中法經貿區攜手合作。
張浩介紹,2013年,首創置業與法國地方政府簽訂土地協議,投資建設“中法經濟貿易合作區(EUROSITY)”,位于巴黎南220公里的夏斗湖市。項目總占地470公頃,投資總額約20億歐元,是中國第一個位于發達國家的大型綜合型產業園區。
張浩進一步解釋,中法經貿合作區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中法國際大學城,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教學樓9萬平方米,學生公寓及配套6萬平方米。園區建成后,容納師生規模達到8000人左右,將成為中國高校最大海外基地和歐洲最大的高校群。大學城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包括行政樓、教學樓、食堂以及200間學生宿舍。
二是創新研發園,定位于中法科技創新合作基地,將建高校實驗室及科研機構集群、中法企業研發中心聚集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三是中歐商品博覽園,依托中歐日益加深的外貿往來,打造中國產品走出去,歐洲產品引進來的中歐商品展覽貿易平臺。總體規模約4平方公里,硬件設施包括展示區,倉儲區、行政辦公區、售后服務區、休閑餐飲區。
目前,中法經貿合作區得到了中法兩國政府的支持,法國夏斗湖市市長吉樂?阿夫賀認為中法兩國的投資與貿易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和互補性,中法經貿區是國內有意“走出去”的企業一個很好的選擇。
對國內的大多數企業來說,由于與境外市場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少,信息較閉塞,因此雖然很多企業有“走出去”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對境外市場情況的詳細了解,無法付諸實施;一些已經“走出去”的企業也出現了因為不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經營規范,導致海外項目進展不理想。
對此,泰國北京商會會長蔡榮莊分析道,很多在國內發展得很好的“走出去”企業,但在國外卻頻頻失利。原因不外乎信息資源不通、人才支撐不足、聯系渠道不暢、風險意識不強等。當地華僑華人熟悉住在國文化、市場體系和法律制度等,更接地氣,應利用優勢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前哨,為其“走出去”提供重要依托。
蔡榮莊告訴記者,他們已經辦過幾場以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高端論壇,試圖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答疑解惑,排除困難,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反響很好。
海外僑胞希望在國內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分享機會,實現“共贏”。來自美國的僑商張平呼吁,海外華僑華人可利用自身優勢,組建法律、會計等各類中介機構或咨詢機構,發揮“耳鼻喉舌”作用,為國內“走出去”企業提供翻譯、投資顧問和稅務顧問等服務,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們走出去的策略是不錯的,但對當地的情況不了解。還沒有走出去以前,產品的質量和交貨很重要。自我強大了才容易走出去,不然,著急走出去沒有擔保,受到的損害要花更長的時間來補救。” 張平說。
“‘企業出口’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產生樣板工程。” 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應首先對當地政治、法律、經濟、人文情況有所了解。“中國企業可與當地企業或有華資背景的企業合作,加強對當地社會的了解。”
許榮茂指出,前期法律把控及稅務把控對華商在海外發展異常重要。“擁有一個好的開始,中國企業才能在海外發展長遠。”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潮流,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許榮茂稱,“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先進產能在一些需要的地區得以擴展,對當地經濟建設作出貢獻,對當地稅收、就業、社會和諧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