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安
2015年6月,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戰爭責任反思錄》在系統梳理檔案資料、有關文獻,并在對當事人、政治家、學者,以及民眾進行大量采訪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記錄了戰后德日兩國對待戰爭責任的反思與吸取二戰教訓的不同態度,首次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重要歷史事實和檔案文獻資料,引起人們的思考。
影片一開始記錄了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清華大學的講演。默克爾針對二戰德國罪行說,每個德國人都必須反思自己過去的作為和不作為,“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德國正視歷史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讓后代不要重蹈覆轍”。

影片還展示了大量德國對戰爭責任的深刻反思和真誠懺悔的資料。如,德國政府向波蘭謝罪和道歉,并用實際行動尋求波蘭寬恕與諒解;德國在柏林市中心為紀念二戰中遇難的猶太人設立紀念碑等。
反觀日本,態度與德國截然不同。日本在戰后幾十年時間里,不僅不承認戰爭罪行,而且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把侵略戰爭說成“解放東亞的戰爭”,甚至把日本打扮為戰爭“受害者”。日本一些政要參拜靖國神社,鼓勵軍國主義的復活。而最為令人不安的是,2014年,安倍內閣通過國會表決,修改憲法第9條解釋,為日本集體自衛權松綁,并不斷擴軍,向海外派遣軍事力量等。在影片中,德國歷史學家呂森說:“日本和德國,都因極端的國家主義和種族主義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用否定和模糊戰爭責任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民族認同,而德國,對國家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肅清,近乎苛刻。”
為什么德日兩國對二戰戰爭罪行的認識如此不同呢?影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第一,戰后德日兩國受到的懲罰不同,導致兩國對戰爭責任的認識不同。德國戰敗后,由美、英、法、蘇分區占領,德國人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戰敗者,必須接受現實,否則將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因此大多數德國人選擇告別過去,面向未來。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美、蘇在兩德分別進行的肅清納粹主義的“再教育”運動的深入,以及在曾受納粹迫害、戰后執掌了聯邦德國國家大權的德國領袖阿登納等人的努力下,德國人對納粹犯下的戰爭罪行進行清算的工作逐步深入。這些工作使德國人對戰爭罪行的態度開始轉變,他們從沉默到愿意承擔責任。
與德國正相反,戰后日本并沒有受到嚴厲懲罰。原因是,戰后初期美蘇之間的分歧已經非常明顯。而日本是由美軍單獨占領的,對日本的懲罰,就是美國說了算。在美國怎樣懲罰日本的問題上還舉棋不定時,冷戰就開始了。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利用日本軍國主義反對蘇聯和中國,對日本的懲罰自然就流于形式。沒有受到嚴厲懲罰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仍然活躍在日本政壇。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就不可能追究日本的戰爭責任,日本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就不可能正視其戰爭責任,也就談不上從中吸取教訓。
第二,戰后德國肅清納粹主義的影響比較徹底,而日本沒有進行認真肅清軍國主義的工作。在戰爭結束前,納粹頭目希特勒就自殺身亡,納粹分子作鳥獸散,向盟國投降。戰后,盟國一方面嚴厲懲處了納粹分子,在德國進行了比較認真的肅清納粹主義的“再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受到希特勒政權迫害的反納粹人士阿登納等在戰后執掌了聯邦德國大權,對納粹分子進行了認真的清算工作。德國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從法律層面持續對戰爭責任進行追究,還通過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使德國世世代代不忘納粹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歷史,教師必須對納粹統治進行深入的講解,抵制美化第三帝國、大屠殺的言論等。

日本與德國的情況完全相反。一方面,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總后臺、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日本天皇從來沒有承認過戰爭責任。在1945年8月15日發表的《終戰詔書》中,他說日本之所以“終戰”,是因為“世界大勢于我不利,而且同盟國一方使用了殘虐之炸彈,為了億兆之赤子,不得不接受美英中蘇四國宣言”,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終戰”,而不是投降。他在詔書中仍然聲稱,當初發動戰爭是為了日本的“自存”和東亞的“安寧”,不僅不承認日本在二戰中有罪,而是說侵略有理,戰爭有功。
另一方面,美國在戰后不僅沒有懲罰天皇,還在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只是為了順利實現對日本的占領。天皇是對戰爭負有最大責任的戰犯,保留天皇,就保留了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由于冷戰的開始,美國要利用日本軍國主義反對蘇聯和共產主義。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利用日本反對中國,成為美國的首要戰略考慮。這種國際形勢的變化,給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于是,在戰爭中曾在偽“滿洲國”掌握經濟大權、后又在東條內閣中負責戰時經濟與全國軍需調配的甲級戰犯疑犯岸信介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在1955年參加組建了日本最大的保守政黨自民黨,并于兩年后,當選日本首相。這樣日本軍國主義統治了日本政壇,日本右翼勢力有了靠山,活動猖獗。日本向軍國主義發展就成為一種趨勢。
岸信介生前力主修改憲法,擴大軍備,重走軍國主義的老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繼承其外祖父岸信介的衣缽,修改和平憲法,解禁日本“集體自衛權”,向周邊鄰國挑釁,欲在東海擴張,并插手南海問題,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安倍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的政治DNA更多繼承了外祖父”,就形象地說明了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歷史淵源。

戰后日本的種種做法,不是在反思戰爭責任,而是在反攻倒算、破壞戰后國際秩序。日本不承認戰爭責任的做法不僅阻礙了它與鄰國關系的發展、破壞了東亞和平發展的環境,造成遠東太平洋地區局勢的緊張,這不能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擔憂。人們不禁會問,在美國扶持下,日本是否會成為未來遠東戰爭和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影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對戰爭責任的反思,不僅是一個歷史問題,也不僅是繼續傷害被侵略國家人民感情的問題,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國際政治問題,是一個關系到戰爭與和平、人類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只有對戰爭責任進行反思,日本才可能不再準備戰爭,世界和平才有保障。為了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日本必須對戰爭的責任進行反思,世界人民應當敦促日本采取正確態度,深刻反思戰爭責任和戰爭罪行,徹底肅清軍國主義影響,并采取行動爭取被侵略國家和人民的寬恕。只有這樣,日本才可能得到受害國家和人民的寬恕,世界也才可能得到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