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
“大道至簡”。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和復雜的雙邊關系。2012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語言簡潔,寓意深遠。翌年,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就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達成共識,即:“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兩國關系發展指出正確方向。
中美關系的負面因素為何上升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系兩面性凸顯,負面因素上升,時常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世紀的國際格局不斷發生復雜且深刻變化。全球化、多極化深入發展,中美兩國實力對比出現重大變化?!?·11”之后,美國深陷兩場戰爭。2008年由華爾街金融泡沫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軟硬實力再遭重創。國際關系格局出現又一轉折點和分水嶺: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呈現相對頹勢;而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展現活力、實力和地位相對上升。中國經濟“坐二望一”舉世關注,但從某種意義上也印證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古喻。
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鞍最^鷹”一手持和平橄欖,一手握戰爭利劍,以世界警察心態俯瞰全球。21世紀第一個十年后,美國“驚愕回首”,國家安全戰略實施重大調整。美國決定從伊拉克和阿富汗逐步撤軍,加速實施“重返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重點轉向防范其他大國崛起的挑戰,太平洋地區反增某種“不太平”因素。
兩國關系原有支點出現某些松動。本世紀頭十年推動中美關系發展的“雙引擎”—經貿合作與反恐合作,同時出現變化。一方面,美國對其全球戰略反恐重心進行了調整;另一方面,中美經貿關系呈現出各自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新問題。美國加緊推進“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企圖取代WTO游戲規則,對中美經貿關系的運作模式可能帶來某些不確定因素。

“第三方因素”影響。兩國決策環境出現復雜情況,一些原本不屬于中美關系范疇的“第三方因素”凸顯,干擾甚至綁架了美國對外政策和對華政策。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問題上,美國雖有“不選邊站隊”承諾,但行動上時而偏袒另一方,給正常的中美關系增添負面影響。
一段時間西方媒體充斥著中美關系處于“瀕?!被颉芭R界”狀態的假設性討論,甚至斷言中美關系難以避免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有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
鑒上,在中美關系負面因素越是上升的情況下,越是要堅定信念: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中方之所以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其初衷之一正是為了防止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沖突的歷史再現。
“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我們深入審視中美關系,就會發現過去40余年,盡管中美摩擦不斷,但互利合作始終是雙邊關系主流。當前的中美兩國關系,也并不像某些媒體所報道的那樣悲觀。其主要表現在:兩國合作基礎依然牢固,合作意愿依然存在,合作的條件依然具備。

從國際格局來看,多極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地球村”成員難以獨善其身,國際社會呼喚合作。中美兩國在全球和地區層面上的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責任不是降低了,而是加重了。兩國都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雙方在事關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廣泛領域保持著常態化的合作。雙方就伊朗核、朝鮮半島核、南蘇丹等問題密切溝通與協調,為推動有關問題妥善解決進行不懈努力。在反對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推動解決地區熱點、打擊跨國犯罪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美兩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27.8%和15.3%,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兩國都希望維護一個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都主張堅持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則。在聯合國組織、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外交平臺,中美與各方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美積極推動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啟動了亞太自貿區進程。中美加大減排力度,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表率。中美還密切配合,為防治埃博拉等流行性疫病做出積極貢獻。
從雙邊關系來看,中美構建新興大國關系,是全球化背景下對大國相處新模式的一種積極探索。中美國家利益展現重要的融會之處與合作的動力,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2014年雙邊貿易總量達5551多億美元(每工作1小時1億美元貿易額),雙向投資存量已經超過1200億美元,經貿關系已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并發展到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程度。中美兩國的聯系日益緊密,雙向人員交流430萬,說明構建中美新興大國關系具有厚實的物質、民意以及社會基礎,是符合中美雙方共同利益的必然選擇。在雙邊安全關系上,中美兩軍在避免沖突和建立互信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比較突出的是兩軍已同意建立重大軍事安全領域活動互相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時行為準則。
從決策層面來看,盡管兩國關系出現一些新問題,但通過對話和協商管控問題,維護中美關系大局是兩國根本利益之所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用積土成山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攜手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展現了領導人對發展中美關系的戰略定力。2015年6月下旬,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雙方就深化雙邊務實合作、構建雙方在亞太的積極互動關系、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應對地區熱點和全球性挑戰等重要議題坦誠、深入地交換意見,并取得積極成果。此輪對話和磋商,也為習近平主席9月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做了重要的鋪墊和“打前站”工作。
中美關系何去何從,不僅事關雙邊關系,更涉及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兩國關系分歧不斷是事實;但共同利益在增加也是事實。雙方須進一步坦率對話、坦然交底、坦誠合作,爭取將所達成協議落實為成果,為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系注入實質性內容,保證中美關系大船避開暗礁并不斷穩定向前。
第一,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處理兩國關系。
中美作為國情不同的兩個大國,要爭取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自選擇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理解對方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于對方,這是兩國關系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外交辭令,而是集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于一體的既定國策。和平發展的中國,不應視為構成對美國的威脅。當然,世界上只一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不夠的,只有大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彼此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中國真心希望也需要和平發展,但中國不會吞下犧牲自己主權和核心利益的苦果。
中國在國際事務愈加積極有為,也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與借重。美國方面應正確看待和適應中國的變化,以平常心和包容心歡迎中國的發展和成功,并從中找到合作機遇。如果有人不改冷戰思維,還把希望寄托在防范或遏制中國上,那是不可取的。在事關中美關系正確方向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有戰略誤判。
第二、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
從國際事務合作方面來看,中美兩國同為反法西斯同盟的戰勝國,同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同為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和共同維護者。中方愿意與美方一道努力推動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共同應對各種地區和全球性挑戰,也愿同美方加強在伊朗核、朝鮮核、阿富汗等地區熱點問題以及反恐、氣候變化、傳染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上的溝通、協調、合作,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從亞太地區包容協作方面來看,習近平主席曾多次說過,“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雙方應該致力于在亞太地區開展積極互動,鼓勵包容性外交,共同為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
從雙邊關系來看,中美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堅實的合作基礎,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大船的壓艙物。中美投資協定已交換負面清單,雙方應擴大和深化經貿合作,增加美國對華出口,促進中國在美投資,也希望美國政府和國會設法減少對華限制。此外,還要加強兩軍、反恐、執法、能源、衛生、基礎設施等領域務實合作,為兩國關系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促進各界交流,夯實兩國關系的社會基礎。
第三、探索管控分歧的新辦法。
中美兩國發展階段、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經濟利益都存在著差異,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誤解、分歧乃至摩擦不可避免,但“智者求同”:中美雙方應該堅持通過對話和平等磋商,擇寬處行,謀長久之利,不因一時一事動搖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基礎。要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不做損害對方核心利益的事。對于價值觀的摩擦,可通過對話保持溝通并增信釋疑;至于利益上的沖突,可通過談判進行協調,不使經貿問題政治化;即使是結構上難以調和的矛盾,也要設法管控好分歧,在可能沖突之處力求克制,減少誤判。建立危機防范與處理機制至關重要,要嚴防擦槍走火,防止熱點問題升級為對抗。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將應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將成為具歷史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節點。雙方須“登高望遠”、“合則互利,斗則俱傷”、“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符合中美的根本利益,也順應“要和平,求合作,謀發展”的時代潮流。中方愿與美方一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增進戰略互信,避免戰略誤判,促進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使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不斷從中受益。當然,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還要靠雙方“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