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前不久,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作為中國首個高級別、非官方的國際安全論壇,歷屆論壇都吸引了眾多國際戰略界人士參與。“中國成為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負責任的世界事務的利益攸關方。”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解釋他四次參會的原因時說。
和德維爾潘一樣,國際戰略界越來越渴望了解中國看待國際安全問題的觀點和立場。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西洛、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俄羅斯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伊萬諾夫、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等外國前政要,45位駐華大使,近500名國內外國際安全問題專家出席此次論壇。

兩天時間里,5場大會,22場小組討論,與會專家圍繞“同舟共濟:理解、協商、互助”這一主題,就國際秩序變革、中美安全合作、亞太安全合作等國際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和重大議題進行坦誠交流,探討超越傳統的安全管控方法。
在本屆論壇上,不少中外嘉賓、專家學者都多次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并表示贊賞、支持和期待,認為這一經濟性質的倡議與國際、地區的和平、安全、穩定也密切相關。
孟加拉國前外交部長、孟加拉國東南亞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伊夫特哈爾·艾哈邁德·喬杜里說:“不僅是中巴經濟走廊,‘一帶一路’也涉及其他國家,比方說孟加拉國,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項目,可以切實把我們這些國家聯系到一塊。‘一帶一路’將給南亞、東南亞國家帶來巨大機遇。”
哈薩克斯坦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任蘇丹·阿基別科夫看好“一帶一路”對穩定中亞地區安全的作用。他說:“除非有良好的經濟發展、有密切的安全合作,否則就很難阻擋恐怖主義的蔓延。跨境運輸通道被視作能夠通過解決經濟問題從而減少恐怖主義威脅的辦法,我們如果能夠加強油氣管道的建造,可以加強我們應對安全問題的能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有助于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呼吁國際社會制定政策解決無政府主義的問題,解決暴力、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問題。他認為,“一帶一路”涵蓋歐亞大陸、中東甚至東非很大一部分地區。“它不以意識形態或者干預為基礎,它的基礎是在這些地區,在今后幾十年里建設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為過度貧窮人口、也就是人均GDP只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這些人口,提供一個避免陷入極端化的機會”。德維爾潘認為,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政治支持者。
而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蒂芬·哈德利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推動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經濟繁榮和穩定的一個重要工具,希望中美在這個領域進行合作。
然而,也有人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際反恐,但反過來說,國際恐怖主義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一帶一路”,尤其是對基礎設施構成威脅?對此,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出發點是謀求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總體來看有利于周邊和平與穩定。至于合作過程中間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防范預案。比如,我們可以借鑒俄羅斯在保護跨國輸油管道方面的成功經驗,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反恐方面的安全合作、國際合作。但是,不能因為有這樣的風險存在就裹足不前。這不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關系不僅關系雙方利益,更關系全球的和平與發展,是未來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然而,當前中美關系正處于深刻調整之中,相互不信任和誤解有上升跡象。

蘇西洛在論壇首場大會的主旨發言中即談到了對中美關系的關切。“中美不應該被兩國之間的分歧干擾。”蘇西洛表示,如果兩國出現戰略誤判,其風險之巨將無法承受。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1/3,貿易總量占世界1/5,人口占全世界的1/4。中美對抗不僅會導致兩國“雙輸”,整個世界也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蘇西洛認為,中美應進一步發展合作關系,以此駁斥“中美注定走向戰略對抗和沖突”的說法。他期待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能早日取得積極成果。如果達成一致,將傳遞“北京沒有被經濟遏制”的信息。同時,它能夠發出一個相當積極的信號—“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戰略互信在迅速發展”。
“接下來10年的挑戰是要管控好我們的地緣競爭,確保其不會干擾我們之間的關系。”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德利說,當前美國政策界掀起了新一輪對華政策的討論,有人認為中國希望主導亞太地區并且排除削減美國的力量,有人說美國不應協助中國實現崛起而應尋求遏制中國。哈德利認為,美國政府不應當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美國人民也從中國的經濟進步當中獲益。”
哈德利提出了管控雙方分歧的三條建議:加強中美兩軍交往,甚至可以共同行動,應對人道主義災難、自然災害、恐怖主義事件等;共同應對網絡安全問題,在雙方都關切的領域制定規則;管控東海、南海問題分歧,防止出現海空沖突。哈德利強調,美國要避免和中國的地緣政治沖突,就應該在上述三個領域照顧好中國的關切。
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論壇上指出,中美之間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解決好戰略互信問題。“有了真正的戰略互信,相互對彼此有積極預期,大問題可以變成小問題;而如果缺乏互信,沒有問題也會制造出問題。良好的溝通機制有助于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避免沖突。”
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總裁伯恩斯的觀點與王毅外長相同,他認為中美雙方應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來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避免形成戰略誤判。
亞太地區安全合作是論壇的一個熱門議題。亞太地區盡管已有一些組織、機構、論壇,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覆蓋整個地區的安全架構。
印度前外長希亞姆·薩蘭表示,南亞地區內國家有非常強的安全關切。目前地區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應該考慮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促進地區團結。
“亞太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先行區。”外交部部長王毅在此次論壇上強調,我們不尋求在亞太一家獨大,不謀求勢力范圍,不搞軍事結盟,也無意把任何國家排擠出這一地區,而是致力于同各國團結合作,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共護的亞太安全新路。
“共同安全的理念需要時間才能形成或者成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出現,也需要真正有效的機制去發展這些理念。”陸克文提出了構建亞太共同體的機制構想。他認為,建構亞太共同體不需要“另起爐灶”,現有的東亞峰會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泛區域機構。“我們現在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方式使東亞峰會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泛區域的機構,來培養大家政治、安全和經濟合作的習慣。”這位資深外交官反復強調這一點。
對于亞太地區的未來,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西洛充滿信心。他堅信,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亞太是可能實現的。“21世紀的亞太地區足夠大,可以容納下傳統大國和新興大國。”“我們必須堅信,我們能夠為我們的時代,為子孫后代創造和平。”
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轉變。而未來的格局應該怎樣維持,用一句美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來描述,“全世界都想知道”。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世界的變化來得比往年更加迅速和猛烈。烏克蘭危機深化,伊斯蘭國在中東崛起,南海島礁問題引發全世界關注。有很多場曠日持久但足夠改變世界格局的談判正在接近尾聲……
在本屆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論壇秘書長閻學通也透露由于在過去一年里,傳統安全問題比非傳統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組委會在設置論壇議題時不得不考慮將話題涵蓋了東亞、南亞、歐亞大陸、中東以及非洲。這也使得本屆論壇變得更加像一個區域安全論壇。

未來的世界將會怎樣?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開幕式發言中重申了中國倡導、構建和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李源潮指出:“和平安全是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我們應發揚理解、協商、互助的精神,攜手構建人類和平安全命運共同體。通過理解達到友好、尊重、平等,通過協商達到和平、和睦、和解;通過互助達到共同發展、共克時艱、合作共贏。”
“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對未來世界秩序的構想。繼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后,中國領導人多次在不同場合闡釋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和平安全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強烈共鳴。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解決當今世界的安全問題,大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手段應該是政治,而非武力。
“我不相信無所作為地維持現狀,也不相信強權即公理的謬論,更不相信恐懼能帶來安全。”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說,“我相信的是合作、對話與倡議。”集體安全的理念在過去20年中由于強制的民主化運動和軍事干涉而被拋棄。他呼吁,國際社會應重新高舉集體安全的旗幟。
無獨有偶,著名外交家、國際關系大師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書中也寫道:“歐洲在經過多年混戰之后因為無法消滅對方而不得不構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謀求共存與平衡的做法已經不適應當今的世界秩序,因為當今世界既有普世的道德觀念,也有各個層面的多樣性……必須采取一種既尊重人類社會異彩紛呈的特點,又尊重人與生俱來對自由的渴望的做法。建立此種意義的秩序必須靠長期培育,而不能強加于人。”
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共同的富裕、繁榮以及自由做出不懈的努力。現在如此,將來也必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