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愷
或許咱們不缺“大師”,公認的、冊封的、自詡的、自戀的、自縛的??卻缺真正的大師,缺標桿與榜樣,尤缺“大師之作”,任由浮躁的影壇“小時代”少了定海神針。
近日,中國電影“悲喜”交集。喜的是國產片“突然”優質了,變好看了,不止票房好看;悲的是曾經的“大師級”導演卻大失水準!
想想有些痛心。10年前,陳凱歌的傾心傾力之作《無極》被詬病成“無極限”,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10年后,“精心準備全情拍攝反復打磨”(陳導語)的《道士下山》直接被觀眾說成“無極2”,一只荷葉雞引發的血案。而與每次一樣,他拍的仍然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并為此特意請來了攝影、剪輯、特技、作曲方面的國外專業人士:“只想請人幫我過‘工業’這個關,不過這個關,看不到中國電影新曙光?!?/p>
事實上,為陳凱歌贏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被認為諸多環節都做到了那個時代電影工業的極致??少F的是,這10多年來,陳凱歌一直想百尺竿頭,一直都在“下山”,想接近大眾,特別是小青年兒,更想助力中國電影更進一步。不久前,他還在撒貝寧的節目里與80、90后談心,認為“時代的力量非常之大,你幾乎不是時代的對手”,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在時代面前除了順應之外,沒有別的選擇”。
而為了“順應時代”,陳導演屢屢加入“當代元素”,乃至示好、“討好”,或多或少地阻隔了自己的生命經驗順暢地輸入作品當中。藝術家如此這般往往適得其反,再做“別的選擇”之前先已傷害了品質,以至于這次《道士下山》,顯然在臆斷時代與觀眾,用自己并不擅長的東西和諸多庸俗笑料填充影片,直接導致觀眾看不到導演想讓他們在意的宏大主題,而只見殺盜淫妄。
不僅下山,更應翻山、開山。有專家指出,陳凱歌實則還“活在自己的時代”。站在他一貫的精英立場上,是無法與這個時代真正和解的,哪怕他再愿意放下身段,去接受所謂的新鮮事物,也只是形式上的不得已而為之,他從內心深處依然和時代保持著距離?!瓣悇P歌的矛盾,就在于他也一直想和時代妥協,卻又不愿和過去的自己對立?!?/p>
“京東”的一位影迷還一言以蔽之:陳導演有時不尊重“常識”,自己瞎跑,神游三界,留下地上的觀眾一臉茫然。電影實在是太“現實”了(模擬人生理生活經驗的寫實特質),它是連鬼魂都要化成人身送到觀眾眼前的,要他們信服的?!耙痪湓挘侨碎g面目的?!弊骷彝醢矐浽谖恼轮羞祮枺喝碎g的常情常理,承載得起陳凱歌所思所想嗎?“你明顯地看到人間常態對他的束縛,幾乎無法找到一個現成的故事去包容他的思想。我不知道他讓電影承擔這樣重大的意義對頭不對頭?”
我曾被邀為陳凱歌的《刺秦》所拍的10集紀錄片寫解說詞,得以把所有素材—轉成近200盤家用錄像帶帶回家,得以饕餮陳導演如何拍片,也更真切地體會到王安憶所言“像陳凱歌這樣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電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是幾個意思。不過,那真是享受,多方面的,陳凱歌“主演”的這部紀錄片甚至比他導的荊軻更好看,更渾然豐富,更令人感動。
其實,陳凱歌可謂“生逢其時”,當初的時代鼓勵藝術創造與探索。沒去過陜北的陳凱歌與張藝謀冒著嚴寒風雪一行千里……在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陵前,難以名狀的情感在一瞬間懾持住幾位年輕人,他們腿一軟,全跪下了,虔誠敬拜。這是一次朝圣之旅,也是一次尋“根”之旅。之后不久,他們再赴陜北,生活、選景。白天,在一眼看不到邊的溝壑梁峁中間上上下下地走;或是踏著留不下腳印的浮土到村里去,在老鄉們的土炕上半天半天地坐;天黑透了,就在寒窯里頭一起吃飯、喝酒、聊天,琢磨將來影片的模樣?;氐奖本┲貙憚”?,7天沒出門。一天,陳凱歌說:“我想到個名字,叫《黃土地》吧?!?/p>
后來,一位也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山西小子,偶然看了《黃土地》,人生開始有了方向。他叫賈樟柯。
《黃土地》前,看了“讓自己犯傻”的同學之作《一個和八個》后,陳凱歌言道:“你說出的是不是你真正想說的,并找到適當的形式?一切的藝術創作,優劣先從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