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人們都很討厭噪音,希望生活環境能安靜些,但“安靜”與“不安靜”都是相對的。絕大多數人從未置身于真正安靜的環境下,如果真的置身于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中,卻不是人人都能消受得起。
眾所周知,分貝是一種測量聲音相對響度的單位。這里要先解釋一下,0分貝一般是指人類能聽到的最小聲音,并不代表“沒有聲音”。當然有比0分貝還微弱的聲音,那就是負分貝,比如20英里外一個人的說話聲是負30分貝。
接近0分貝,甚至達到負分貝的“絕對安靜”環境,只有在人工設計的實驗室里才有。奧菲爾德實驗室(Orfield Lab)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南明尼阿波利斯市,其墻壁是用1米厚的玻璃纖維隔音棉、雙層絕緣隔音鋼板和0.3米厚的水泥制成。關起門來就是一間名副其實的“密室”,室內的音量大小為負9分貝,也就是說,里面沒有任何我們能聽到的聲音!
幾年前,這間專業消音室就已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為“地球上最安靜的地方”。許多科研機構和公司都會利用這里來測試產品的音量、音質,比如心臟瓣膜的聲音、手機顯示屏的聲音、汽車儀表盤上開關的聲音等。
不僅如此,據說該實驗室還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秘密訓練基地之一,因為“真空”的外太空環境中聲音無法傳播,只有接受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才能保證宇航員能夠忍受外太空那種死一般的寂靜,保持專注力。
與我們所居住的自然世界相比,“無聲密室”實在是太特別,也太令人無法想象了。
即使用了這種種措施來阻斷外來聲源、消除內在回音,身處“無聲密室”中的人仍難以感到真正的安靜。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體驗者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個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那就是“難以忍受”。
實驗室負責人表示,他曾邀請挑戰者來到黑暗的密室中,讓他們體驗“絕對安靜”的感受。當平時用來保持平衡和行動的聽覺、視覺線索全部消失,這些體驗者首先感到的是一種極強的迷失感,有的人覺得倉皇失措,甚至失去平衡無法站立。
當適應了黑暗之后,隨著周遭環境越來越安靜,不可思議的事情開始發生了—體驗者們開始聽到了越來越多以前聞所未聞的聲音。這是種新奇卻稱不上愉快的體驗。你甚至可以清晰地聽見自己的心跳、胃腸蠕動、肺臟起伏、呼吸氣流以及關節摩擦發出的聲音。你能聽到的一切都來自于自身—熟悉的身體發出各種陌生而詭異的聲音,在寂靜中被放大數倍,甚至有些刺耳。你頭一次發現自己的存在如此嘈雜。
寂靜已然難熬,很快又有更可怕的東西出現了。接下來,幾乎所有體驗者都感到極度不自在,非常恐懼,大腦中開始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幻覺,逼真到無法分辨真假。這使得他們最終選擇逃離,最長的只堅持了45分鐘。
早在1954年,心理學家就對安靜、無光環境中人的反應進行過實驗研究。被試者說感到非常難受,根本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50%的人出現了幻覺,認為自己聽到了狗叫、打字聲、滴水聲等等。
來自外界的信息從根本上幫助我們的大腦將想象與現實區分開來。而一旦將感覺器官中的一個或幾個去掉,或者大幅度削弱其功能,將造成基礎信息輸入的缺失,引發極其逼真的幻覺。200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僅僅15分鐘的視、聽、觸覺感官的剝奪就足以觸發研究對象的生動的幻覺。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聲音只是簡單地進入耳朵,然后被傳入大腦。但實際上,比起從耳朵上行到大腦的神經連接,從腦下行到耳的神經連接數量更多。這意味著,大腦可以調節內耳的增益水平,決定我們能聽到多大的聲音。這也是為什么在安靜環境中,人的聽力也會大大提高的原因。
當缺乏外界聲音輸入時,為了捕捉到更多聲音,我們的耳朵會自動調節“靈敏度”。大腦也會變得格外活躍,“不擇手段”,甚至虛構出許多信息。近期的腦成像研究證實,腦耳之間的聯系也是幻聽的成因。也就是說,“于無聲處聽驚雷”其實只是大腦耍的小把戲而已。
保持心理的健康需要有各種各樣的刺激,包括聲音刺激。其實,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蟬鳴林愈靜,溪流谷更幽”的說法。所以對“環境安靜”的要求,應該有正確的理解,不必過于苛求。就像一位體驗過絕對安靜的人說的:“到了外面,雖然感到嘈雜得很,但是很舒服,簡直是吵鬧得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