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鍵 藝林
在大多數藏家看來,影像收藏只是一個小品類,遠比不上水墨、油畫、古董瓷器等,相比動輒出現百萬、千萬甚至過億元拍品的書畫、瓷器等板塊,影像藝術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冷門。
對于經營影像已有10年的華辰拍賣公司來說,剛剛結束的2015春拍結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本次影像專場共上拍312件拍品,成交165件,成交額484.4萬元人民幣,成交率為53.2%。華辰影像拍賣負責人認為:調整期的藝術品市場整體表現欠佳,目前很多藏家將影像藝術品作為其金融資產配置的品種,影像藝術品市場與股市、房市出現了聯動態勢。2014年下半年以來,很多資金轉入了股市、房市,導致了影像藝術品市場的萎縮。
多年來,華辰一直把影像當成是“小生意,大事情”來做,早在2006年,華辰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影像專場宣告了中國攝影收藏市場正式開啟,10年來華辰已運營了20多個影像拍賣專場,經手影像藝術品6000余件,交易總額近億元。
雅昌藝術網監測中心的數據表明: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間,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中國攝影作品總共上拍16068個標的,總成交額約3.7億元。其中港澳臺地區以當代攝影為主,內地市場則是老照片的交易量占重頭。
多年的市場拼搏,影像拍賣在中國拍賣市場所占的成交額還不到1%。與國際市場上影像藝術品交易總額占4%的市場份額相比,影像藝術收藏在國內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領域,但也正是這種差距,使有遠見的藏家看到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較大的發展前景。
自19 71年,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在英國倫敦舉行首場攝影專場拍賣會,確認了攝影作品的投資價值并開啟了西方的影像拍賣市場,自此攝影作品的投資價值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認同。
1984年是攝影作品市場的里程碑,美國的保羅·蓋蒂博物館以2200萬美元大手筆購入了1.8萬張攝影作品,作為博物館的永久館藏。同年,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離世,這讓藝術品級的高端攝影作品一時成為萬眾注目的焦點。
從1990年到2008年,攝影作品的價格整體漲幅位居油畫、雕塑、當代藝術品和戰后藝術品等十大類中的第一位,同時也跑贏了全球藝術品綜合價格指數。尤其在近年來,一些名家名作以天價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2011年,可以說是當代影像拍賣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年的5月,美國當代攝影家辛迪·舍曼的《無題9 6號,1981》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390萬美元的價格創出了當代影像作品拍賣市場的新高。但是,這個記錄僅保持了短短的幾個月,2011年11月8日,著名攝影家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拍攝于1999年的《萊茵河Ⅱ》,以433.85萬美元的價格成交。當時許多媒體都以“世界上最貴的一張照片”為題介紹了這幅作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張照片,更是一件影像藝術品。
2014年11月,在蘇富比舉行的攝影私藏拍賣中,上拍的175件攝影作品成交率達到了90%,金額達到了2132.5萬美元(人民幣1.3億元)。美國蘇富比攝影部主管Denise Bethel稱,這在規模和范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此次交易也在攝影拍賣領域登峰造極。同年12月12日,澳大利亞墨爾本攝影師彼得·里克(Peter Lik)創造了攝影史上的新高,他拍攝的一幅名為《幻影》黑白照片被以780萬澳大利亞元(約合人民幣3989萬元)的高價賣出,成為如今世界上最昂貴照片。

攝影作品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飛速攀升著實讓國內拍賣行人士興奮不已。因為從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來看,由國內外價差而導致的價值洼地是許多藝術品價格出現飛躍的重要原因。古代書畫,官窯瓷器都曾因此價格出現大幅提升。正是由于影像作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巨大價差,20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內地知名的拍賣行紛紛介入,人們將影像拍賣視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最后一座“金礦”。
2003年,北京嘉德春拍一張表現19世紀英美艦船行駛在黃浦江上情景和上海外灘景色的老照片拍出14.85萬元的價格,自此似乎找到了國內攝影拍賣市場之后的走向。清末民國的老照片和1949年到文革紅色時期的老照片是主流類型,紀實攝影也有一定認知度。2006年華辰影像專場上,攝影家解海龍的中國“希望工程”代表影像《大眼睛》,以30.8萬元成交。
其次,一些攝影名家或者有特殊價值的名人作品價格最高,如華辰2014年春拍中赫達·默里遜的北京風景影集以72.45萬元成交,吳印咸的新中國風光攝影以69萬元成交,近現代攝影史上的代表人物如汪孟舒、郎靜山等人的早期作品也得到市場較高的接受與認可。郎靜山的作品《飛泉幽澗萬壑松風松蔭靜坐》在2005年以48.336萬元高價拍出。
與國際市場不同的是,國內市場似乎忽視了具有當代性和觀念性的藝術創作型攝影作品,似乎這一部分照片的價值很難向公眾和收藏者傳達,所以此類當代藝術攝影在國內只是支流,而在國外,卻是比較大的市場。

華辰拍賣影像部經理李欣認為:不少業內人士看好影像收藏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因為影像是20世紀最典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形態。如果要收藏20世紀的藝術,影像是重要內容。影像作為一種真實、直觀的表現形式,相比其他藝術門類具有較低的鑒賞門檻。
話雖如此,但對于初涉此地的藏家來說,如何能藏到一幅有價值影像作品呢?除了要選擇信譽好的拍賣行之外,還要了解影像作品市場的“規則”。這就是無限制地復制沖洗底片只會讓存世的攝影作品不斷貶值。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中,不管是100多年前的老照片,還是當代攝影家的時尚大片都可能意味著未來的高回報,關鍵在于這件作品的存世量究竟多少,這不僅是指沖印的數量,更是指其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
流通數量也是決定當代影像作品的重要因素,香格納畫廊的勞倫斯·何浦林認為:藝術家親筆簽名版和限量版作品有明顯升值優勢。藝術品在進入市場時需要確定好規格和版數,以合理的版數和價格與市場對接非常重要,二者按照常規是相輔相成的。藏家按版收藏,版數成為稀缺性的體現,而這方面是由藝術家確認保障,畫廊對此把關。一般來說前幾版的售價相對較低,越到最后幾版,價格提升就越多。

由于當前國內影響市場缺乏當代影像史的學術支持,國內藏家缺乏一個能夠用來作為參考并指導投資和收藏的評價體系。因此他們更愿意關注有把握的、熟知度較高的藝術品門類,這種情況導致大多數藏家對影像這種可復制的藝術品心存疑慮。
當前影像市場狀況就是收藏群體小,缺少大藏家參與,如果有投資經驗的企業家和藝術基金、博物館等公立機構能夠加入,以及一定數量的新入場的中產階級和新入場藏家的支持,市場才能真正向好處發展。據資深攝影家、影像收藏顧問曾璜介紹,國內一些機構已經開始收藏攝影作品,其中既有博物館和美術館,還包括檔案館和圖書館等一些原本并不收藏藝術品的機構。
在2014年舉辦的上海藝術影像展上,有42家畫廊參展,現場火爆程度和交易數量超過了主辦方的預期。該藝術展總監亞歷山大表示,中國人對于影像的熱情是罕見的。
據統計,目前國內在建和籌建的攝影博物館有10多個,此外還有很多專業的博物館,如園林博物館、航運博物館、海事博物館等,都有收藏攝影作品的需求,保守估計全國有100個以上的機構收藏影像作品。而在一些先知先覺的投資基金和機構,熱錢也開始涌向影像作品。這也是整個市場受關注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