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鑫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根據商務部近期透露的消息,在沿線涉及的65個國家中,已有五十多個國家明確提出要和中國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沿線國家政府普遍給予支持,各國智庫、學者和媒體也表現出較高的研究熱情和報道熱情。全面分析“一帶一路”面臨的國際輿論形勢,具體梳理外界的觀察視角和代表性觀點,有助于我們做好針對性回應,從而增進外界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并最終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一帶一路”建設引起國際輿論持續關注
經過領導人在國內外的多次闡釋和呼吁,并隨著中國與相關國家在具體項目上的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
成為境外媒體報道的熱點話題。通過專業數據庫進行統計,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間,海外媒體有關“一帶一路”的英文報道共2500余篇。沿線國家的媒體,如印度報業托拉斯、菲律賓新聞社、《印度時報》、新加坡《海峽時報》等,成為報道的主力。西方媒體中,路透社、法新社、美國《華爾街日報》、日本《外交學者》網站等,也發表了不少報道評論。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有文章在梳理南亞地區2014年十大事件時,甚至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并鞏固與南亞國家的關系排在第三位,僅次于印度大選和阿富汗大選。[1]同一時期,海外媒體的中文報道共有1000余篇。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臺灣“中央社”、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哈薩克國際通訊社(中文網)等周邊媒體的報道量位居前列。經初步分析,這些文章80%左右為事實性或消息性報道,基調也相對客觀。
成為海外圖書出版的重要選題。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進行統計,2013年9月以來,海外已經出版的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英文圖書有三十余種,選題涉及地緣政治、合作路線圖、沿線歷史文化、旅游線路、沿途飲食、沿線風光等。代表性著作有:《絲綢之路:新的歷史》、《重新發現絲綢之路:印度及中國公司如何通過贏得對方市場在全球崛起》、《務實的新絲綢之路路線圖:連接南亞歐洲市場的南北通道》、《古絲綢之路路線》、《絲綢之路日志》、《絲綢之路植被》等等。2015年即將要出版的英文圖書還有:《絲綢之路》、《中國和中東:從絲綢之路到阿拉伯之春》、《絲綢之路:中亞、阿富汗和伊朗的通道競爭》、《絲綢之路沿線的生活》等等。這些圖書對人們重新發現和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有重要意義。
成為國際智庫研究的重點課題。2013年年底以來,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歐盟戰略安全研究所等十多家海外知名智庫共發布了二十余篇專門研究“一帶一路”的報告或評論文章,它們從地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個角度對“一帶一路”進行了深入分析。有影響力的報告包括:歐盟戰略安全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的選擇:新絲綢之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布的《重新審視中國的“珍珠鏈”戰略》,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布的《北京的新外交政策》等等。此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印度觀察家基金會、印度國防問題分析研究所、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等機構,也通過在其自辦網站或者刊物上發表相關文章,加入到這一話題的研究中。與之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海外中國問題專家,如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弗·約翰遜,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副所長謝爾蓋·盧賈寧,印度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中國問題研究教授謝鋼,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鄭永年,已經將“一帶一路”作為其研究新選題。他們近期較為頻繁地發表文章、接受采訪、參加研討會,發表看法。在這些智庫研究報告和專家學者的評論中,不乏有建設意義的獨到分析,但也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讀和誤判,需要我們加以引導。
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存在多元視角和聲音
隨著人們對“一帶一路”了解的日益增多,其正在發揮和將會產生的正能量,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很高評價。外界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一帶一路”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是彰顯中國外交政策轉型和創新。不少媒體和學者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外交創新的角度去評價“一帶一路”倡議。他們認為,執政兩年來,除了必須出席的大國峰會外,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出訪目的地幾乎都與宏偉的“一帶一路”有關。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的外交手段——大熊貓和足球場,已經被數目龐大的資金、人力和專業技術所取代。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里·塔夫羅夫斯基也認為,“一帶一路”構想是中國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融入全球經濟的戰略創新,是中國夢的延伸。[2]
二是將幫助中國鞏固世界強國地位。外界普遍認為,崛起中的中國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該戰略的提出,是基于中國現階段發展的需要,極大改變了中國先前過度重視國內問題、缺乏與其大國地位相配套的清晰對外戰略的狀況。中國正在設計這條古老貿易路線的未來,通過編織從阿斯塔納到杜伊斯堡的巨型歐亞商業網,將幫助中國鞏固世界強國地位。
三是將有利于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復蘇歷程艱難曲折,而中國經濟則整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希望搭乘中國經濟發展快車。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有專欄文章認為,在實施絲綢之路方面,中國所具備的一些特殊優勢,可以協助新興市場國家有效克服其經濟發展的瓶頸,激發其潛在成長動力。[3]
四是將對地區穩定產生重要影響。眾所周知,“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尤其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正面臨比較嚴峻的安全挑戰。作為地區大國,中國的表現讓人期待。日本《外交學者》副主編扎卡里·凱克發表文章認為,“三股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的目的之一就是攪亂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地的經濟合作,而中國“一帶一路”倡導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如穿越中國新疆,經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鐵路,將中國與歐洲相連,促進中國與中亞各國的經貿聯系,為維護與促進地區穩定與和平發揮重要作用。[4]
五是將進一步促進沿線人文交流。長期以來,古絲綢之路總是與人文交流密切相關,歷史上涌現出很多文化使者,并孕育了絲綢之路的人文精神。新時期建設“一帶一路”,也必然會發揚這一傳統。印度和平與沖突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辛格評價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被看作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關于歷史記憶的紐帶。土耳其安卡拉德茲大學漢學家古萊在接受專訪時也說,中土兩國淵源深厚,古代絲綢之路將雙方連在了一起,“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會加強中土經濟合作,也將促進歷史與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互信。
受歷史文化差異、現實利益沖突、外部環境干擾等因素影響,外界在看待“一帶一路”時,也出現了很多誤解和擔心。比如,誤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者是“中國版珍珠鏈戰略”,抑或是美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替代品。有不少俄羅斯和日本的學者則擔心“一帶一路”會挑戰現有區域乃至全球經濟體制,會排擠其他國家的既有利益。部分東南亞、中東等沿線國家的當地企業和社會組織對中國的企業和項目存有抱怨,擔心中國進行“能源掠奪”和“經濟控制”。此外,各國之間的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異,還有一些人對“一帶一路”的實現前景缺乏必要的信心。
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從研究的角度,為“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需破解恐怖威脅難題,需改善地區間的“信任赤字”,需“國內國際兩頭熱”,需確保讓沿線國家都能從中獲益,等等。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凱利·布朗也提醒稱,“一帶一路”可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非什么浪漫旅途,中國應小心謹慎,切忌操之過急。[5]
有針對性地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
總體上看,當前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空前,挑戰也前所未有。如前文所述,雖然該倡議已經在國際上引起良好反響,但美國、印度等主要國家還存有擔心,沿線國家民眾還缺乏了解,一些政要、學者甚至發出詆毀聲音。鑒于此,要繼續有針對性地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做好“民心工程”,凝聚起更多共識和信心。
善用恰當話語體系,講好各方共建、共享的故事。建議在對外傳播“一帶一路”時,多使用“倡議”、“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軟性詞匯。在闡釋其內涵時,要突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理念,強調開放、平等、包容,突出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講好“一帶一路”上的傳統友誼故事,讓歷史為現實和未來注入信心和動力。講好中國踐行“一帶一路”的故事,把領導人的重要理念、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規劃舉措、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行動等,持續對外闡釋好、報道好。講好中外共建“一帶一路”的故事,充分挖掘代表性項目、代表性企業和普通個人身上的故事。通過講好這些故事,傳遞好中國的理念和態度,塑造好中國是合作共贏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的形象。
動員中外各方力量,不斷充實講故事的隊伍。充分調動各方講故事的積極性,形成各有側重、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局面。一是大力發揮新聞媒體的先鋒作用。積極引導主流媒體報刊采取多種形式走出去,利用網絡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等手段,在沿線國家開展本土化傳播,并加強與當地媒體的交流合作。二是充分發揮民間機構和團體的作用。民間機構和團體是做好“民心工程”的重要力量。建議動員一些國內有能力、有影響的民間組織,與沿線國家的同類組織開展對話交流活動,并借力對外援助等形式,提升民間層面的了解程度和信心。三是積極發揮華僑華人的作用。在不少沿線國家中,華僑華人比較集中,要重視和充分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發揮他們參與者、建設者、傳播者的重要功能。四是瞄準沿線國家的政壇領袖、社會活動家、智庫專家、青年精英等重點群體,主動加強與他們的對話交流,通過“請進來”等形式,不斷拓展人脈資源,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精準傳播,講有差別性的故事。根據沿線國家情況和中國利益所在,對不同國家采取各有側重的傳播策略,不斷提升講故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在沿線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應強調中美在倡議所涉及的東南亞、南亞、中東等地,在反對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阿富汗問題、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給穩定、互聯互通等領域擁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強調中國沒有與美國一爭高下的意愿。對俄羅斯要加強解釋工作,針對其擔心受排擠的心態,做好說明工作,尤其是對其學界、媒體界與精英階層,要加強聯系和對話,持續溝通協調。針對印度,宜從中印同為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成員及互為重要鄰國的現實出發,闡明雙方在區域經濟融合、互聯互通、能源資源消費及進口等領域的利益交匯點,適度尊重印度在南亞的特殊地位,在具體合作上為印度留有實惠。針對東南亞,著力做好惠民、利民、便民的實事,建議以交通設施、救援與防災等低敏感合作領域作為優先項目。針對阿拉伯地區,請中國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分別開展主動回應和說明解釋工作,增進各方對“一帶一路”規劃和一些具體項目的了解,拉近雙方民心,鞏固傳統友誼。
(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傳播戰略研究室主任助理)
(責任編輯:劉娟娟)
[1] Alyssa Ayres, The Top Ten Stories in South Asia, 2014 , http://thediplomat.com/2014/12/the-top-ten-stories-in-south-asia-2014/.(上網時間:2015年1月6日)
[2] 馮巍、程國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評價》,載《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7月14日。
[3] 鄭永年:《中國實施絲綢之路的優勢》,載新加坡《聯合早報》,2015年1月20日。
[4] 同[2]。
[5] Johan Nylander, The perils of China's Silk Road revival, http://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2014/09/perils-china-silk-road-revival.(上網時間:201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