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帶一路”是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的合作發展理念。倡議提出至今,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您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如何評價?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有什么意義?
沙爾平:我認為,“一帶一路”理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更高的標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之伴隨的是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生態上的巨大變革。這一過程德國也經歷過。在經過一段高速高效的發展后,國家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和層次,主要體現為: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更加注重保護環境,更加注重生態建設,還人民以藍天碧水;同時推進民生改善,保證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讓社會實現長治久安。我們認為,通過這一階段的發展,中國必將成為一個更加強大,更加穩定的國家。
記者:“一帶一路”能否為處于經濟復蘇期的歐洲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一框架下,德國將與中國在哪些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沙爾平:這種發展機遇帶來的收益其實是雙贏的。當前,中國與歐洲的關系已經發展到歷史的最好水平。中國目前在歐洲的投資總額雖然并不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投資額和投資比重都會相應增加,這是一個不容辯駁的趨勢和事實。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眾多德國企業的投資目的地。德國有些比較知名的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就來到了中國。如今,德國對中國的投資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達到更高的層次,從最初的貿易、貨物、產品的流通逐漸過渡到人員互通、人才互訪,同時在教育、文化、語言方面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其中,中小企業在中德貿易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德國中小企業是德國技術的先驅,在中國龐大的市場中,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加安全的投資環境,不論是在金融,還是在法律方面都給予它們足夠的安全感。
在此基礎上,德國將在以下幾方面繼續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與交流:第一,在技術的標準、產品的生產上,研究如何通過實現技術升級,提高產品質量。第二,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能源。第三,如何避免生態環境包括大氣、水、土壤的污染。第四,繼續加強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職業教育領域。第五,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合作。總體而言,我相信我們未來的合作將是多領域、多層次、多樣化的,雙方都將從合作中獲得收益。
記者:推進“一帶一路”,首先要做的是互聯互通建設。打通經脈,才能帶動經濟騰飛。在這過程中,還面臨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如何促進通關便利,保證人員往來順暢等等,請問您有什么具體建議和舉措嗎?
沙爾平:我認為,要做到貨物、產品的互聯互通,人是關鍵。只有在人的思想上做到互聯互通,才能保證“一帶一路”政策的順利實施。要做到通關便利化,保證人員往來順暢,需要我們簡化繁瑣的行政審批手續,加快決策的過程。雙方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這不僅包括文化上的互信互通,文化障礙的消除,還包括合作中談判風格的理解和尊重。這里所說的尊重不等于要接受對方談判的風格,而是希望通過合法、合理、公平的原則,盡量理解對方的需要,最終通過友好和平的方式達成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合作的過程中要遵守市場運行的基本原則,比如要考慮資源在哪里得到運用;哪些產品需要我們進行交流和互換;在產品貨物運輸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其安全;如何降低貨運的成本;如何有針對性地將產品銷售到潛在的市場;這些市場又有哪些準入條件;海關清關又有哪些政策規定等等。另外在金融和合作伙伴方面,也有很多是我們在做互聯互通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上述具體問題和細節的處理可以為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提供基本的保證。思考并解決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同合作伙伴——中國經濟聯絡中心持續交流,并對中德企業提出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目前雙方正就如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做好服務中德企業的相關工作進行溝通和計劃。
在“一帶一路”的大框架下,中國的很多省份和城市都積極參與。為了加強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在貨物運輸、經濟交流方面的互聯互通,為更多的中國企業提供包括交通運輸、費用、清關、物流、歐盟政策解讀、降低企業貨運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接下來我們將會專門舉辦研討會,邀請德國物流、海關方面的專家就以上問題進行解讀,為中德企業答疑解惑。希望我們的研討活動能夠形成機制化,不是舉辦一期,而是很多期。
記者: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推進,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興業,但是受歷史文化差異、現實利益沖突等因素影響,走出去的過程恐怕并非一路坦途。您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會遇到哪些挑戰?對降低風險有何建議?
沙爾平:以德國為例,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是以參股形式實現的,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其實比國外企業在中國投資要更容易。不論從金融還是法律角度看,只要中國企業獲得政府的審批,滿足這個前提條件,企業的投資目標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現在我公司[1]服務的內容就是幫助中國企業在德國尋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另外,中國企業和德國企業在就合作進行談判的時候,可能會由于雙方的經驗、文化背景、談判風格的不同,對于同樣的內容持不同看法。如何消除中德企業在談判過程中因為客觀原因造成的分歧,也是我們公司所致力達成的目標。當目標企業被中國企業并購或入股后,未來的公司管理、市場培育、新市場的開發、客戶維護等工作都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能夠讓雙方在合作達成后,仍可以順利成功地完成項目,這也是我們公司努力的方向。
記者:國外有種觀點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對此您有何看法?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
沙爾平:對于“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一說法,我并不認同。如果說,德國戰后重建是德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那或許可以,因為當時德國百廢待興,迫切需要資金重建。然而中國當前經濟實力雄厚,又經歷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與積累,國家實力與當時的德國已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兩者的背景截然不同。而且,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目標并非是重建國家,而是要使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實現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和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因此,兩者從根本上沒有可比性。
(責任編輯:劉娟娟)
[1] 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有限責任公司——記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