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先

盡管“反情人節”聯盟的人數在不斷的增加,然而不管是個人組織還是政府機構,不管他們認為情人節的問題是過分的刺激了商業利益、淫欲行為還是虛偽的愛情作秀,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
每年2月14日情人節的前1個月是日野香穗子最忙碌的時間,她需要想出很多整蠱方案來為她的組織吸引人氣和擴大影響,去年她的一個靈感:在街上見情侶就推男的一下,大聲吼:“你別告訴我,這又是你妹妹!”結果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今年則需要更上一層樓了。
愛的敵人
別擔心,日野香穗子并不是什么反社會組織的成員,雖然有時候造成的影響確實還挺嚴重,但這正是她們組織的宗旨:反對情人節,反對帶有濃烈金錢味道的情侶約會方式和為炫耀故作親密的行為,她們的組織名叫“情侶去死去死團”。這個組織最早由日本一些單身人士發起,很快就席卷了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并通過網絡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每年的情人節是“情侶去死去死團”的“圣戰日”, 在情侶聚集較多的地段,單身青年們身著“死死團服”,組成“戰隊”,高喊著“情侶去死”的口號、朝街頭的情侶們投去“標槍”一般的蔑視目光。同時高唱“我們帶著無數怨念集結在這里,看那情侶抱頭鼠竄,心情多么舒坦”這樣的歌。
一些整蠱方案也是他們的重頭戲,比如:去電影院專買單號票把情侶都分開;打電話把酒店大床房都訂完,讓情侶們在雪里挨凍;為情侶們添堵是他們的樂趣。
近年來,全球的許多地區掀起了“反情人節”的浪潮,人們紛紛成立團體,舉辦活動,來抵制情人節,他們或高舉道德大旗,或曾受傷害,人們不斷匯集,期待著某天情人節能消失。
甚至連情人節的原產地——法國也不例外,在法國為數不少的單身人士的倡議下,法國建立了“反情人節”,日期采用與2月14日情人節同一日,或之前、之后的一日,類似于“光棍節”。一些沒有男朋友、女朋友的單身人士在一起大談單身的好處,戀愛之中的麻煩等等。
與此類似的還有意大利,為擺脫情人節慶祝活動的陰影,意大利的單身們將2月15日稱之為“單身節”,慶祝單身生活,要求提高單身的地位,讓社會關注單身面臨的歧視問題和偏見,比如低收入住房和垃圾稅等問題。在這一天,單身協會還將選出一名“年度單身人士”。
美國賀卡集團近些年也推出的“反情人節”系列賀卡,據說取得了不俗銷量。這些賀卡有的印著老照片,照片上一個男孩手里拿著一張自制的情人節賀卡,注解寫道:“明天小蒂米的心碎了,情人節糟透了。”還有一張卡片寫道:“情人節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愛的氣味,它讓我想吐。‘反情人節’快樂。”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一個集保齡球、迪廳于一身的娛樂場所則在每年的這個日期推出一個名為“愛情……饒了我吧”的節日大派對,并保證絕不在派對上播出柔情蜜意的音樂,此外還將供應名為“愛情糟透了”的雞尾酒。
在芝加哥,一些酒館在情人節這天專門為單身人士舉辦了“反情人節”的聚會,并且附送黑色氣球。一位酒館的老板唐·赫拉德卡說,單身人士來這里并非是為了找尋浪漫的快樂,而是要享受嘲笑情人節的愉悅,該酒館往年曾免費贈送酒水給那些單身人士。
德國的許多地方也會在情人節這天舉辦類似 “愛情不識好人心”和“愛情請離開”的歌舞表演,來撫慰那些無人陪伴的單身一族。
“魔鬼的節日”
除了這些民間組織之外,一些政府機構也在進行反對情人節的舉措,力度強大。
2011年,俄羅斯別爾哥羅德省政府宣布禁止教育和文化機構慶祝情人節,理由是這樣搞危害到俄羅斯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準則”。 為此,當地大學禁止學生參加在2月14日舉行的音樂會和舞會等,公園也取消了當天對情侶的優惠折扣。
別爾哥羅德市市長說,俄羅斯有自己的情人節——家庭友愛和忠誠節在,每年7月8日慶祝。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兩位穆羅姆圣徒彼得大公和費弗洛尼亞公爵夫人,他二人在羅斯自古以來被看做愛情和夫妻間忠誠的象征。放棄自己民族的轉而歡度別的國家的節日,傷害了俄羅斯人民的道德準則。市長辦公室發言人格里高利·波洛諾夫還表示:“情人節的氛圍對培養年輕人的精神和道德價值沒有任何幫助。”此外,他還表示,很多人會用慶祝節日作為喝酒的借口,這樣我們不如干脆舉辦個“伏特加節”得了。
無獨有偶,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治縣的兩所學校也在同一年禁止贈送情人節禮物,原因是要”保障教育重心”和“避免精力分散”。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學校則寫信給家長們說2月14日的糖果和聚會取消,換上了健康快餐和學術活動。俄亥俄州特溫斯堡一所中學則將開展“艾倫·坡節”,朗誦艾倫·坡的短篇驚悚小說《泄密的心》來取代原來預定的情人節慶祝活動。
一些穆斯林國家的行動要激烈的多,這些國家包括伊朗,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和吉爾吉斯斯坦。在伊朗,警察命令商店摘除以愛為主題的玻璃裝飾。印度的民族主義者則焚燒了大量情人節卡片,部分示威者認為情人節是西方的節日,極具腐蝕性和商業性。
沙特阿拉伯更離譜:情人節那天紅色的東西都被禁止,不管是鮮花還是禮品店(這政策除了幫忙開創一個玫瑰花的黑市之外一點用處也沒有)。而吉爾吉斯斯坦的議員杜尚別·巴吉爾·烏魯則在不久前游說他那幫立法委員通過一項禁令,他稱情人節為“魔鬼的節日”,因為按照基督教義2月14日稱為“瓦倫丁節”,是為了紀念幾位殉道者的基督教節日。隨后,卻被撒旦誘導民眾認為2月14日這一天是鳥兒交配求偶的日子,直至發展為情人節。他的觀點得到了奧什市教育處處長的支持,該市中小學里情人節禁掛派送情人節卡片的信箱。
馬來西亞的規模最為廣大,它的四個聯邦州北部的吉打州、檳榔嶼、吉蘭丹,以及中部的雪蘭莪州在情人節期間,發起了一場打擊“不道德行為”的行動,旨在呼吁戀人舉止檢點,推行“無罪的生活方式”。馬來西亞一個伊斯蘭黨派的負責人納斯魯丁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幾個情侶幽會的常去地點,并正在部署當地宗教部門的官員和政黨組織成員前往這些地點,制止有傷風化的行為。”馬來西亞每年都會在情人節進行一些類似的抓捕行動,如對旅館的住宿者進行檢查,搜捕未婚同居者。被捕者將被要求繳納罰金或處以幾個月的監禁。納斯魯丁說:“我們并不是制止人們戀愛,我們只是希望保證大家的行為是符合道德規范的。”
盡管“反情人節”聯盟的人數在不斷的增加,然而不管是個人組織還是政府機構,不管他們認為情人節的問題是過分的刺激了商業利益、淫欲行為還是虛偽的愛情作秀,他們的成功看上去似乎沒有實現的可能,人類對于愛情有種莫名的渴望,擔負著這種向往和追求的情人節只要人類存在就永遠不會消失,不是在2月14日,還是在任何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