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節假日很重要。那么如果時光倒流幾千年,古代那些為朝廷工作的官員,他們的春節又是如何放假的呢?
唐朝:官員單號上朝,雙號休假
古代官員過的新年,其實是指農歷年,即正月初一。在唐玄宗頒布的紅頭文件《假寧令》寫道:“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也就是說,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這么兩個“黃金周”。春節有7天假期,這倒是與我們現在的春節假期一樣。只不過,唐朝的春節假期是按照“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說,以大年初一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剛好七天假。
到了唐朝后期,“黃金周”有3個,而且小黃金周并不比我們少。《唐會要》第82卷就有一段專門寫節假調整的:唐德宗貞元年間,把寒食節的假期從3天調整到7天,加上春節7天、冬至7天,剛好是3個黃金周。至于小黃金周,就更多了,中秋節、臘八節、夏至、唐太宗過生日……這些日子統統放假3天。另外還有21個只放一天假的傳統節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還真是讓我們現代人羨煞不已啊。
當然,不是所有唐朝人都能按照法定的春節假期休假。有的人可以提前休假,例如:私塾先生和學生,一般臘月二十就能放假,正月二十才開課,放假整整一個月。有的人永遠沒有固定的休假,像農民,必要的時候,大年初一也要到莊稼地里揮汗。
某些唐朝官員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樣的春節假期,因為唐朝有兩個規矩。第一,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和高級地方官必須早早地上朝給皇帝拜年。這個規矩使得京官和高級地方官不能在初一當天跟家人團聚,而是要跟皇帝團聚,至少是先跟皇帝團聚,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團聚。第二個規矩就是,地方行政長官在春節期間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這個規矩斷絕了地方官在老家過年的可能性,他們要想跟家人團聚的話,地點只能定在衙門了。
其實,作為高高在上的好皇帝,也沒多少時間享受春節假期。唐德宗李括寫過一首名為《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的詩,其大意便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過年,他又閱了兵,一整天沒有消停。唐德宗屬于那種勤勉類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亂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決心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連連用兵,忙得不可開交。他在任的時候,春節期間照樣上朝,大臣叫屈,他說:那按單雙號吧,單號上朝,雙號休假。于是唐朝高層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臘月二十八放年假,臘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繼續放假,大年初一接著上班……
宋朝:長達一個多月的春節假期
在宋代,春節被稱之為元旦,專指正月初一。春節包括忙年、過年、鬧年(春)三個時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
在宋朝,春節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塊兒將近半個月。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是在臘月初七去世的,為了紀念其父親,形成前后共放假3天的慣例。宋仁宗趙禎的母親是臘月初十的生日,又放假3天。緊接著冬至來臨,放假7天。天慶節,放假7天。這樣一來,一個多月的春節長假就誕生了。
在宋朝,如果你是地方公務員,還有項特殊福利,每年臘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務,回家過年探親,與家人歡聚,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趕回衙門“開印”辦公就行。如果你是首都高級公務員,初一則不得休假,不能請假。凌晨就得穿戴整齊,頂風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宮里趕,開“正旦大朝會”:百官給皇帝拜年(朝賀),俗稱“排正仗”。朝會上,常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前來獻禮。會后,皇帝賞賜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
除了陪皇帝開會和耍樂子,還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設宴。初一辦朝會,要吃正旦宴,規模宏大,允許臣僚帶家屬。普通的朝會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宮“埋單”,叫“賜食”。賜食又稱“廊餐”或“廊下餐”,宋代的廊下餐最出名。《宋會要》記載:廊下餐宴席安排在左、右勤政門北的東、西兩廊下,文官坐東廊,武官坐西廊,規矩少不得。
如果你是生活無憂的細民,從正月初一開始,開封府“通知”允許關撲三天。關撲是商品交易時賭博的一種。食物、蔬菜、雞鴨魚肉、水果、鮮花、木炭、綢緞、珠寶、化妝品、衣服鞋子、梳子、帽子、玩具各類百貨,甚至酒樓的飯卡酒牌,都可以參加關撲。愿賭服輸,憑運氣賭博,有時候你可能花費1萬錢,還買不到一個柑橘。
正月期間,開封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時間的細民,在御街(皇宮正南的大街)一帶,可以看燈會,欣賞歌舞百戲,遍地喧嘩,聲震十里。吞鐵劍的、玩木偶的、演雜劇的、說書的、吐五色水兒的、煉丹的、彈琴吹簫的、馴猴的,甚至馴魚的、馴蝴蝶的、馴螞蟻的……那叫一個熱鬧,摩肩接踵,花團錦簇。宋朝的春節,著實熱鬧非凡。
明清:順民意延長假期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在逐漸削減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即春節、冬至和皇帝誕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歷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
政府消減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數官員的反對。帝王將相考慮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聲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來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添了寒假,并將春節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長至一個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對喪失常規性假日和節慶假日的補償。
不過到了清朝,公務員的“黃金月”又回來了。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又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貫通,前后也有約一個月的時間。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員們都會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
民國:春節擅自放假要嚴懲
追溯到民國初年,不論是除夕還是大年初一,政府各個機構都要正常上班。除夕時,若是發現有公務員不在崗,這個人可能就要下崗了。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曾宣布廢除舊歷改用國歷(公歷),并決定把公元1912年定為中華民國元年,把1月1日叫做“新年”。但是,因為民間習慣使用農歷,仍然把農歷正月初一當做傳統“新年”,所以袁世凱上臺以后,便把農歷正月初一即傳統“新年”改稱“春節”。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又再次頒布命令,要求自1929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國歷,廢除農歷。為了雷厲風行貫徹這一命令,政府還規定機關、學校、商店不得在春節期間擅自放假,否則就要對相關負責人實行嚴厲的制裁和處罰。
政府雖大力提倡國歷,可公歷新年,只有政府機關相互拜年,民間則冷冷清清。但春節時,民間卻熱鬧異常,許多商人在春節時也關門謝客并貼上傳統的春聯。國歷在民間也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社會日常生活還是沿用農歷。到了1918年,北洋政府也覺得這種違背民意的改革不太可取,終于開始允許春節放假了。1930年1月2日國民黨在《上海黨聲元旦特刊》發表《推行國歷廢除舊歷的工作》,也承認國歷推行艱難,“習俗相沿,積重難返”。鑒于此,1934年初,南京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農歷。從此,民間又可以名正言順地過農歷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