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
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在宮中審視了軍務官的奏折,折上寫道:“耀皇威于海外,非海軍而莫屬,當今應大興海軍……”這句話,立即撥動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輔政諸大臣的幫助下,他立草詔書,諭令全國:“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應從速奠定基礎。”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沖擊,立即瘋狂地運轉起來了。
明治政權以驚人的速度和決心,使幕府的海軍全部轉到了新政府體制下,各藩所轄的軍艦也幾乎全部“獻”給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幟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軍使用的一切軍艦。在日本兵部省炮制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日本未來的海軍將要超過英國,在20年內擁有大小軍艦200艘。炮制這一計劃的兵部大輔前原一誠,計劃僅蒸汽鐵甲艦就要裝備50艘,他還把海軍經費提到和陸軍經費等同的高度,達15萬石。
1874年的對臺用兵,使明治天皇進一步看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而隨著海軍的興建,百事待舉,各處都在鬧嚷嚷叫喚沒錢。海軍經費一加再加,用于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發行了,煙草稅、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已達收入的八分之一,可還是缺錢。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游,一擲千金的豪賭,充斥馬廄的名馬,鑲嵌珊瑚寶石的衣裝……
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么錦衣玉帶,什么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
1887年7月,天皇發布諭令: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從國庫中尚難以立即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取三十萬元,聊以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諭令一發,舉國華族富豪無不為之震動。在東京的街頭,在富豪們擺放著精美插花的客廳,在圍棋和劍道的道場,到處是感謝上蒼為日本派來治世明君的眼淚和喧囂,有錢人競相效仿天皇,紛紛解囊捐款,不到三個月,海防捐款總額竟達103萬之多。
1893年——甲午戰爭前一年,明治天皇又決定此后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于海軍建設。而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到甲午戰爭前,據說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餓肚子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饑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
據說,當時到日本去的中國人不少,有人帶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縫里摳肉來供養海軍的見聞,在京城里居然被傳為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