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各媒體發布消息:中紀委常委崔少鵬調任吉林省紀委書記。這是2015年開年以來,中紀委空降的第二位省級紀委書記,也是近年來中紀委向地方輸送的第四位反腐干將,其他3人是上海紀委書記侯凱、天津紀委書記姚增科和山西省紀委書記黃曉薇。
紀委書記“空降”給反腐帶來了“紅利”。黃曉薇去年9月被任命為山西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她有超過30年的反腐經驗。上任僅5天,大同市委原書記豐立祥就落馬,3個月內,4個廳官、1個副廳、9個縣官全部落馬。
十八大以來,從黨的紀律檢查改革方案到中央紀委五次全會當中都明確,要加強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書記和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中央紀委常委到省級地方的“空降”,對下一級紀委書記人選的考察也將有重要影響。
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紀委從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角度考慮,加大對省級紀委書記的調整力度,這說明中紀委對省一級紀律監察工作的高度重視。
類似的“空降”紀委書記或將還會持續,上級紀委向下級紀委“派兵遣將”或成常態。
1月12日,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講述了自己當縣委書記時的故事:那時年輕想辦好事,經常通宵達旦地干,最后感覺到不行,要擺順心態,“手里攥一千個線頭,針眼一次只能穿過一條”。
1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目的是支持大眾創業。李克強強調,要用“市場化”的方法,把整個基金“運作”起來,從而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
上海市第十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15年1月19日至20日舉行。上海市紀委書記侯凱指出,全市紀檢監察干部要把絕對忠誠作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腐敗不是地方病,是傳染病,上海不是世外桃源,不可能置身事外。
日前,國務院批準人社部、財政部所提條例,從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此次增加的基礎養老金金額,不得沖抵或替代各地自行提高的基礎養老金。
國家旅游局日前發布的行業標準《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規定,當景區內旅游者數量達到最大承載量的80%時,應向社會公告并同時向當地政府報告,景區和地方政府要制訂人流疏導方案,同時,景區自身要立即停止售票,并對外發布提示。此《導則》將于4月1日起實施。

國家網信辦1月13日公布了被依法關閉的24家網站、9個網站頻道和17個微信公眾號。而被關閉的原因是:假冒黨政機關或媒體名義發布虛假信息,發布涉賭博、詐騙等違法信息,傳播淫穢色情內容等。國家網信辦今年將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定期公布違法違規網站“黑名單”。
近期的多個公眾事件都有傳統媒體卷入,并且不再以幕后的客觀報道者形象出現,而是在大眾面前形成了仿若具有整體性和“人格”的媒體形象,還有了介入事件的“行動”。這種趨勢值得關注。
但實際上,中國現有的信息系統正在經歷重塑,“媒體”的概念本身就已經模糊。傳統媒體是媒體,自媒體應該也算吧?有牌照的新聞網站算媒體,那自帶新聞聚合功能的地方論壇和社交平臺算不算媒體?
一個明顯的分化趨勢是,一部分失去信息傳播力的“媒體”從本質上被弱化成“集體作者”,另一部分抓住了浩大受眾的“媒體”演化成了大型的“信息平臺”。異軍突起的是一幫兼有內容制作和依托平臺建設多種閱讀渠道的“中型媒體”。
在微、中、宏觀“媒體”混戰又共融的情況下,新聞、信息、策劃、廣告之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條新聞拉到最后變成了廣告,一條廣告力求影響力就需要策劃,一個策劃前前后后制造了不少新聞……經濟社會和信息社會高度融合的結果,就是一條“單純”信息的性質都變得很復雜,難辨真假與利益。
模糊的除了“媒體”以外,還有“媒體人”。策劃“艾滋男童被村民驅逐”事件的兩人,分別是某網絡媒體里沒有記者證的“記者”和某視頻網站的“拍客”。兩人的策劃行為亦在網絡傳播中被簡化成了“無良記者的策劃”。
什么人是媒體人?記者、策劃、公關和公益人的混雜,模糊了“客觀報道”和“介入事件”的邊界,而這種“多位一體”的媒體人身份也轉移到了“媒體機構”的身上,部分“媒體機構”也亮出了鮮明的“人格”與“行動”,從而“脫穎而出”。
從整體來看,媒體權力依然是擴張的,并且似乎有進一步擴張的欲望。而媒體形態和媒體人身份的日漸模糊,其實是權力交織、分削與重構的表現,并伴隨著信息系統的時代變革。
舊有權力系統在分權給媒體—甚至需要大力借助媒體和宣傳來保存原先的權力—但未曾預料的是,媒體權力本身也在分權與細碎化,散播給了“用戶至上”或者“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理念。這,或許就是曲折前進中的中國式民主進程吧。(戴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