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鋒
在中國人的各種怪力亂神里,僵尸算是比較嚇人的,膝蓋都不帶彎的,直愣愣撲過來就準備啃人肉。不過,跟外國鬼怪比起來,他們好像生活得單調了一點——白兮兮的臉,傻兮兮的智商,笨戳戳的動作。哪像吸血鬼,形象千變萬化,吃人還要跟人談戀愛。
吸了血,戰斗力立馬升級?
吸血鬼最早的形象,其實挺丑的。皮膚呈現暗紫色、口鼻有血跡、身體腫脹,是個長相丑陋的大怪物。他們死而復生,依靠吸食人血獲得特殊能量,并使得自己長生不死。
1897年,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15世紀瓦拉幾亞公國領主弗拉德三世為原型創作了著名的吸血鬼題材小說《德拉庫拉》。作者一改吸血鬼猥瑣怪異、丑陋不堪的傳統形象,將其描寫成相貌英俊、文質彬彬、溫婉聰慧、極具魅力的紳士。
此后,不論是在《夜訪吸血鬼》《范海辛》中,還是在《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記》里,我們看到的吸血鬼都變成了皮膚白皙、容顏俊美、氣質優雅的形象。害得少女們都冒著變成吸血鬼的危險,也要跟從墳墓中爬出來的憂郁“王子”、英俊小生們談把戀愛。
當然,不論外形相貌如何變化,吸血鬼吸食人血的特性是永恒不變的。
自古以來,人類對于維持生命的血液都有著翻江倒海的崇拜,人們相信血液具有超凡的能量,吸食自己或者他人的血液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壯。古羅馬的角斗士們殊死搏斗、大難不死后,會撲上去吮吸戰敗者的鮮血。他們這樣做肯定不是為了嚇唬臺上的老爺太太們,只源于一個樸素的信念——吸了別人的血,自己雖然不能變帥,但是,能更man、更有戰斗力。
吸了血,老鼠瞬間變老虎?
血液,是動物,包括人的體內心臟、血液管腔中循環流動的一種組織,主要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其主要功能是將氧氣和營養素運送到各器官,并將細胞代謝的廢棄物帶離細胞。
人體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是由卵黃囊、肝、脾、胸腺和骨髓內的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而成。人體的血漿90%左右是水,其余包括各種蛋白、營養成分、激素、抗體、無機鹽、病原微生物等。
從成分上看,血液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吸食血液根本不會給人體帶來額外的收獲,更不可能帶來超能量。而且,把血液吞進肚子里,首先到的是消化系統,真的要補充營養,還不如輸血來得快呢。
當心!疑似吸血鬼出沒
雖然人類的老祖先沒搞懂血液其實不可能讓人長生不老,也不可能給人帶來什么超能力,但它們對某些人變成吸血鬼的擔心卻是有點道理的。從醫學的角度看,的確患有某些疾病后,讓人疑心就是遇見鬼了,還是會吸血的鬼。
首先,在醫學科學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并不能真正判斷一個人的死亡。很可能將休克的病人草草下葬,而這些并沒有真正死亡的人蘇醒之后,對著棺材一頓猛砸,終于從墳墓里爬出來了......這就叫“活見鬼”。
14世紀開始,歐洲大肆流行黑死病,一種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可能通過呼吸傳播的烈性傳染病。黑死病患到了晚期,會因皮下大量出血變黑。那些一時半會還沒死的感染者,以及被帶有鼠疫的各種跳蚤、黑鼠、褐鼠等四處活動,導致了更多的人發病死亡,于是就有了類似德國地區廣為流傳的尼塔特一樣的吸血鬼傳說。尼塔特是富有德國特色的吸血鬼,也是傳說中黑死病的傳播者,凡是他們經過的地方必會爆發黑死病,當地人會染上黑死病而死。
1998年9月的《神經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西班牙神經科醫生胡安·戈麥斯·阿隆索的文章——《狂犬病:吸血鬼傳說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文中分析了狂犬病人諸多與傳說中的吸血鬼驚人的類似表現,比如焦躁不安、過分敏感、恐懼痙攣、厭光怕水,甚至嗜血咬人等,因此胡安·戈麥斯·阿隆索非常肯定地指出:所謂吸血鬼,正是那些沒有得到及時救治的行為怪異的狂犬病人。
1963年李·艾利斯醫生曾向英國皇家醫學會提交一篇題為《論卟啉癥和吸血鬼的病源》的論文,提出吸血鬼很可能是一種名為卟啉癥的罕見遺傳性疾病。
卟啉癥患者由于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呈現嚴重的貧血癥狀,面色蒼白,這和吸血鬼的形象極為相似。卟啉是一種光敏性色素,聚集在人體皮膚、骨骼和牙齒上,接觸陽光就會轉化為危險的毒素,銷蝕人體的肌肉組織,因此卟啉癥患者和吸血鬼一樣懼怕陽光。一旦接觸陽光,卟啉轉化成的毒素將會銷蝕患者的嘴唇和牙齦,使他們露出尖利的、狼一樣的牙齒。而被銷蝕的嘴唇和牙齦則因為出血,總是給人血淋林的印象。
對于大多數卟啉癥患者而言,輸血和血紅素能夠有效緩解癥狀,即便到今天這依然是卟啉癥主流的治療方法。而頑強的血紅素竟然能夠通過消化道吸收而不被破壞,因此,理論上很可能卟啉癥患者在歷史上曾經選擇通過吸食或者飲用鮮血來緩解自身的癥狀。這很可能就是吸血鬼故事的起源。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根據流行病學的資料統計,卟啉癥發病率最高的地區是羅馬尼亞,這又和吸血鬼故事最早流行于東歐的史實不謀而合。
事實上,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并未抵達終點,也不會停滯不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和發現,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對于吸血鬼會有更多更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