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華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察看洱海邊的生態保護濕地。
巡視作為黨內監督的“偵察兵”在反腐敗中的“戰力”和“戰績”已是有目共睹,其中專項巡視以其特有的“靈準狠”戰術發揮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指出,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明顯成效,中央紀委創造性開展工作,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創造性開展的一項工作便是“增加巡視組數量和巡視頻率”,新成效就是全會公布的“完成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巡視全覆蓋,對19個部門和中央企事業單位開展專項巡視,巡視強度力度全面提升、效果顯著”。
從全會部署的2015年巡視工作中更可發現,專項巡視將“唱主角”—“深入開展專項巡視,提高頻次、機動靈活,擴大巡視覆蓋面。對已巡視過的地方或部門開展回頭看。加大對國有企業的巡視力度,實現對中管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巡視全覆蓋。”
可以預期,專項巡視將在2015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反腐敗中,繼續扮演“偵察兵”角色,突入“前沿”。由此,專項巡視也將成為黨內監督“新常態”。
習近平指出,“要以問題為導向,派出‘偵察兵’,哪里反映聲音大、問題多,就派到哪里去偵察。”“偵察”之下,問題畢現。尤其是,巡視組還未離開被巡視部門或單位就有官員落馬,成為了專項巡視最為顯眼的反腐“景觀”。
專項巡視這種“靈準狠”的“打法”,在去年尤其是最近,一次次得到驗證。
去年,中央巡視組共進行了3輪巡視,前兩輪既有常規巡視又有專項巡視,11月底開始的第三輪則全是專項巡視。前兩輪專項巡視,作為“試水”,分別巡視了6個部門和單位。當時,還在巡視期間,這些被巡視的對象中就有多名官員或企業高管落馬。第三輪巡視更加明顯,進入歲末年初,13個專項巡視對象出現了官員的“排浪”式落馬。目前為止,第三輪專項巡視已有7家單位的16名官員或高管被查。
專項巡視官員或企業高管落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這說明,巡視組早有準備,即專項巡視的“哪里問題集中就巡視哪里,誰問題突出就巡視誰”的“功能定位”,如中央紀委副書記張軍所說的“帶著具體問題下去,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也不打有準備無把握之仗”。
當然,專項巡視也是實現巡視全覆蓋的需要。目前,常規巡視已經實現對地方的全覆蓋。然而,如張軍所稱,“完成中央一級的巡視全覆蓋,需要巡視280多家地方、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按照常規巡視的進度和做法,即便加快頻率,也不可能完成全覆蓋任務”,于是,專項巡視“應運而生”。它突破常規巡視的“程式”,不受對象類別、巡視批次、條塊級別等的限制,可快速推進,每年安排四五輪,以快節奏和高頻率落實巡視全覆蓋,使黨內監督不留空白。
這顯然是中央高層審時度勢之后的重要舉措。2014年成了專項巡視這支“偵察兵”隊伍初露鋒芒之年,而且,今后大多數巡視任務都將通過專項巡視完成,從而建立起常態化的黨內監督機制。
專項巡視從根本上講,和常規巡視一樣,主要任務仍是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只不過它是通過“小隊伍、多批次、高頻率”的安排,更加機動靈活,且“打蛇打七寸”,即以明確的目標為切入點,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短時間把突出問題弄清楚、搞透徹,或者說,專項巡視的口子更小,專注度更加集中,反腐“精準度”更高。
對此,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曾多次強調,專項巡視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圍繞一件事、一個人、一個下屬單位、一個工程項目、一筆專項經費開展巡視,盯住重點人、重點領域和重點問題,精準發現,定點突破。監督不是一陣子,要針對已巡視過的地方或部門殺個回馬槍,強化震懾、不敢、知止的氛圍。
為“打七寸”,專項巡視也創新了組織制度和方式方法,目前采用的“點穴”、“巡查”和“回訪”這3種方式,便是如此。“點穴”式,就是哪里問題反映強烈,就到哪里巡視,類似公安的“110”,甚至是進駐前可能已經接到了問題線索的舉報,便集中力量“偵察”,然后實施“精準打擊”;“巡查”式是按照全覆蓋要求巡行檢查,排查隱患,以發現那些隱藏較深的突出問題;“回訪”式則是對已巡視過的單位,殺個“回馬槍”,檢查整改成效,或者又獲得問題線索再次“偵察”。
2014年第三輪巡視主要就采用“點穴”和“巡查”方法,下一步,肯定還將擇機從巡視過的對象中選擇“回訪”對象。
另外,從去年3輪巡視涉及的10家央企,即可見國有大型企業被納入了監督重點。這是由其地位、身份決定的。國企尤其是央企,資產和投資規模體量巨大,2013年,央企總資產達34.9萬億元,營業收入24.2萬億元,上繳稅費2萬億元。由于掌控著巨大的資金資源,大型國企這些年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甚至如中央巡視組組長趙文波所披露的,“一些企業高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利用掌握的資源為自己謀求更大的政治平臺,經濟上得利,政治上得勢”,即“經政通吃”。
王岐山在部署今年工作時,就明確指出,“今年要加大對國有企業的巡視力度,實現對中管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巡視全覆蓋”。目前,需要巡視的重點骨干央企還有40多家,這就是說,2015年開始,中央巡視組將一個不落地“光顧”這些企業,專項巡視的手段使用得將更加普遍。
謀定而動,2015年專項巡視“唱主角”,是高層針對不同階段做出的決策。習近平在去年10月指出,“現在對全國面上的常規巡視已完成一遍,下一階段的重點要轉向專項巡視,更加機動靈活,根據動靜隨時就去,讓人摸不著規律。把握專項特點,抓住專項重點。可以針對某個省區市、部門或單位的突出問題,也可以針對某個干部的突出問題下去巡視。……掌握問題線索,定點清除、精準打擊。”這也意味著下一階段反腐敗的力度只增不減、高壓態勢持續加大。
當然,專項巡視不僅僅是找出幾個腐敗分子,更主要的是發揮催化劑作用,“要用好巡視成果,解剖麻雀、以點帶面,針對共性問題,推動問題整改”、“要深化‘專’的成果,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查找體制機制和制度漏洞,推動解決共性問題”。因此,專項巡視不僅要就事論事,還要見微知著,把握被巡視對象的特點,分析其歷史沿革和文化,善于從一個問題線索中,發現被巡視對象在腐敗、作風、紀律、選人用人等方面的普遍問題。
這就需要對巡視發現的問題抽象提煉、概括總結,揭示深層次原因,提出對策建議,從而達到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的目的。
這一點,從前兩輪專項巡視對象的整改中已見相當的效果。比如,科技部清理了兩名中管干部、39名部管干部在企業,7名中管干部、144名部管干部在社團兼職的問題。國資委對央企存在的違規公務消費、鋪張浪費、護照管理及私自出國(境)等共性問題開展了集中專項治理,其中中糧集團落實了依規集中保管因私出國(境)證件476本,并建立起專管和審批制度。
1月14日,媒體報道,復旦大學對權力和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尤其在監督方面,公開預決算信息,各部門按規定程序和要求公開預算,并細化公開內容,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整合全校財務人員,實施會計委派制,對口院系分設若干小組開展工作。事實上,許多接受巡視的部門和單位都已進行了整改并健全完善了相關制度。
這就是目的。
當然,專項巡視本身,今后還會進行“預調微調”。王岐山說,“今后的專項巡視很可能更多的是機動而靈活。可能對一個地方巡視過了,又發現了比較突出的問題或者有反映的問題,我們可以就這一個事、就這一個干部派一個專項巡視組,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機動靈活,摸不著,突然就來了,我看這個震懾作用很大。”
不過,專項巡視“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既發現問題、尋找線索,“形成更大震懾力”,又要通過“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查找體制機制和制度漏洞,推動解決共性問題”,由此,加快建立良性的權力運行機制和嚴密有效的監督體系,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第三輪專項巡視中落馬官員和企業高管 (截至發稿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