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覓劍
1月20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了2014年的經濟數據,全年GDP增長率為7.4%。目前來看(GDP數值今后還會有調整),這是1991年以來的最低點。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大幅減速,GDP增長率已連續(xù)3年低于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罕見現(xiàn)象。中國經濟的這次減速,或許不是周期性的波谷,而是進入“新常態(tài)”的開端。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為何進一步減速?我們可以從生產和需求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生產的角度看,2014年GDP增長率下降,主要是因為工業(yè)增長放緩。全年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3%,較2013年下降1.6個百分點,導致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從2013年的7.8%下降至2014年的7.3%。第三產業(yè)增速從8.3%降至8.1%,降幅要小得多。
但這不意味著服務業(yè)大發(fā)展將取代工業(yè)大發(fā)展成為經濟高增長的動力。實際上,中國的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增長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這些年工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增速基本上都在持續(xù)下降,都從2007年的高點(分別為14.9%和16.0%)下了一個臺階。那種當前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好于工業(yè),中國經濟結構在優(yōu)化的論斷,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錯覺,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
從三大需求來看,投資和消費的增長都放緩了,凈出口的增長則有所加快。
2014年的出口增長率降至個位數,但由于進口是負增長(按人民幣計算),貿易順差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較2013年大幅增長,因此,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為正,大約拉動GDP增長0.02個百分點,出口低增長并沒有拖累經濟增長。從更長的時段來看,近年出口受到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但外需占GDP的比例小,已經沒有影響GDP走勢的能量。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自2003年以來長期維持20%以上的增長,2009年達到30.0%的高點,但之后逐漸下降,主要原因是固定資產投資額最大的兩個行業(yè)—制造業(yè)和房地產業(yè)—投資增長放緩。制造業(yè)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2014年“僅”為13.5%。2014年商品房銷售量價齊跌,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增速跌至10.5%的低點。綜合來看,2014年投資拉動GDP增長約3.6個百分點,較2013年下降,是2014年GDP增長率進一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GDP增速是越高越好。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一般都被理解為“底線”,而不會被認為是“上限”,就是越快越好觀念的反映。
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消費的增長率較低而且較平穩(wěn)。消費不是近年經濟減速的重要原因,反過來看,它也不是可以拉動經濟加速增長的力量。
展望2015年,導致GDP減速的因素仍然存在:制造業(yè)仍然要消化產能,投資增速很難提高;房屋銷售情況不會很快就好轉,而且開發(fā)商面臨消化庫存的壓力,房地產開發(fā)投資的增長率仍然會比較低。而且,2015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放緩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凈出口則可能從2014年的高位下降,對GDP增長的貢獻由正轉負。此外,由于2014年收入增長率較2013年進一步下降,2015年居民消費能力將有所下降,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仍將小幅減弱。由于存在這些不利因素,2015年GDP增速有可能較2014年進一步下滑。
1978年以來的30多年中,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8%,近一半年份(17年)是超過10%的超高增長,而低于8%的“波谷”只出現(xiàn)過4次共10年。
中國經濟此前經歷了3次“波谷”,第一次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初期,第二次發(fā)生在1989年之后,第三次發(fā)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又遇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與第二次和第三次不同,這次GDP增長減速主要是由經濟自身調整所致。前3次“波谷”的時間不長,而且很快就恢復到10%以上。這一次經濟增速已連續(xù)3年低于8%,而且2015年很有可能會繼續(xù)下滑,“波谷”的長度前所未有,顯示出經濟走勢與此前3次有很大不同。那么,這一次,經濟還會不會很快就從“波谷”向“波峰”攀升,再現(xiàn)10%以上的超高增長呢?
有人認為,當前經濟減速主要是由于產能過剩和庫存過多,導致制造業(yè)和房地產業(yè)投資增長放緩,消化產能和庫存之后,經濟就能重獲動力;此外,新技術、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將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這也將是強大的增長動力。
這些分析當然很有道理,但我們也要看到,重化工業(yè)、房地產開發(fā)、基礎設施建設都已過了快速增長期,消化產能和庫存之后,這些領域的投資也只會是平穩(wěn)增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能帶來新的投資機會,例如與互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相關的投資,但這些新領域的投資規(guī)模不會像房地產、基礎設施那樣大,即使短期內超高速增長,也不太可能帶動固定資產投資高增長。
投資最終要兌現(xiàn)為消費,消費是投資的根本動力。之所以今后難以出現(xiàn)大規(guī)模、高增長的新投資領域,是因為各種基本消費形態(tài)—吃穿用住行游—都已經發(fā)展起來了,再通過投資創(chuàng)造、推動新形態(tài)消費的可能性不大,因而投資也會失去相當一部分動力。過去十幾年,房地產開發(fā)推動了住的發(fā)展;前幾年,汽車制造業(yè)、設備制造業(yè)以及基礎設施的投資又促進了行的發(fā)展。與居住和汽車相關的投資和消費是前幾年的主要經濟增長點。汽車、石油及制品、建筑及裝潢材料、家具的零售額增長率都曾超過30%,但2014年已大幅下滑。這反映了一個趨勢:與住房、汽車相關的一次性支出較大的消費已過了快速增長期,10%左右的增長將是常態(tài)。而這又會將房地產開發(fā)和基礎設施建設拖入平穩(wěn)增長的節(jié)奏。
今后,會有一些新型消費品在出現(xiàn)之初經歷高增長,但對消費整體的影響會比住房、汽車小得多。例如,2014年,可能是得益于智能手機的普及,通訊器材銷售額的增長率高達32.7%,但其總額只有2685億元,遠小于汽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的銷售額。可能有人會說,網上銷售會是潛力極大的消費增長點,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率高達49.7%。電商的確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但并沒有創(chuàng)造新的消費形態(tài),它在高增長的同時,也會抑制另一些消費方式的增長,對消費總額增長的拉升作用有限。
可以說,我們正在從“從無到有”的階段進入“從有到優(yōu)”的階段。在“從無到有”的階段,各種消費形態(tài)逐漸發(fā)展,消費增長快;同時,投資先于消費發(fā)展起來,增長得更快。這使GDP增長的空間很大。而在“從有到優(yōu)”的階段,會有很多創(chuàng)新,有一些快速發(fā)展的新領域,但難有普遍而且規(guī)模很大的新題材,因此,經濟增長潛力會大大低于“從無到有”階段。
“從有到優(yōu)”就是一種新常態(tài)。“新常態(tài)”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一個概念,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這個概念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闡述。通過這個闡述,我們可以概括出,“從有到優(yōu)”是“新常態(tài)”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在上文中展開論述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消費和投資—“從有到優(yōu)”可能帶來的變化。
“新常態(tài)”帶來的突出改變,首先表現(xiàn)為經濟增長動力和經濟增長形態(tài)的變化。中國經濟將從年均9.8%的超高速增長減慢到年均8%左右甚至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未來很難再現(xiàn)10%以上的增長率。透過2014年GDP增長率繼續(xù)下滑這個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已經站在新常態(tài)的歷史門檻上。
既然有“新常態(tài)”,當然就有相對應的“舊常態(tài)”。所謂“舊常態(tài)”,是指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經濟狀況,其突出特征是GDP高速增長。與這種狀態(tài)相關,“舊常態(tài)”還有一些其他特征。
首先是有支持快速增長的現(xiàn)實條件,在需求端是消費和投資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大發(fā)展,在供給端是“人口紅利”不斷釋放。這樣的現(xiàn)實條件是“舊常態(tài)”的特征之一。
有支持快速增長的現(xiàn)實條件,未必就會導致超高速增長。超高速增長還需要另一個條件—人們有追求超高速增長的觀念和行動,充分甚至過度利用現(xiàn)實條件。這樣的觀念和行動普遍存在,也是“舊常態(tài)”的特征。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GDP增速是越高越好。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一般都被理解為“底線”,而不會被認為是“上限”,就是越快越好觀念的反映。越快越好觀念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發(fā)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將經濟增長等同于發(fā)展。
在越快越好觀念的指導下,便有過度利用現(xiàn)實條件以促進經濟增長的行為,主要辦法是刺激投資增長。中國經濟每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基本上都是由投資發(fā)動。例如,從1996年到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下,GDP增長率低于10%;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突然躥升到26.7%,此后一直維持在20%以上,GDP增長率也迅速提高,2007年達到14.2%的高點。在經濟可能減速時,投資又成為強行拉升經濟的手段,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4萬億”刺激計劃很快出臺,2009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高達30%。
要促進投資,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需要得到資本的大力支持。因此,刺激投資的政策取向又導致了向資本傾斜的行為。早期是給予外商投資優(yōu)惠政策,導致了所謂“超國民待遇”的問題;后來是通過寬松信貸,最典型的是“4萬億”刺激計劃。近年則是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促進多種融資方式發(fā)展。只有提高價格,才能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某些領域、擴大投資。但這些措施可能的后果是積累金融風險、推高物價漲幅。
向資本傾斜的行為還包括社會保障不足。一方面,許多企業(yè)為員工—特別是農民工—少繳養(yǎng)老保險費;另一方面,養(yǎng)老金的替代率比較低。這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人口紅利”,減輕了資本的負擔,增加了資本的積累。
向資本傾斜的后果之一,是分配有利于投資與資本,而不利于勞動者與消費。“人口紅利”本應屬于“人口”,實際上卻被資本取得了更大的一部分。這是造成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從2002年到2011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一直在下降,已不到50%。還有一個后果是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以及資源與環(huán)境負擔過重。現(xiàn)在大城市房價上漲快、交通擁堵嚴重、空氣質量差,都是這種后果的表現(xiàn)。這些不良后果長期存在而且難以緩解,也是“舊常態(tài)”的特征。
“舊常態(tài)”—包括現(xiàn)實的經濟條件、普遍的觀念和行動—創(chuàng)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但是,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認識到“舊常態(tài)”也導致了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從“舊常態(tài)”向“新常態(tài)”轉變,不但是對現(xiàn)實條件變化的適應,也是對更公平、更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的追求。站在“新常態(tài)”的歷史門檻上,我們應做的不只有適應“新常態(tài)”,還要去努力開創(chuàng)“新常態(tài)”。
從現(xiàn)實條件來說,“新常態(tài)”的一個特征是“人口紅利”將要逐漸耗盡。近年來,老年撫養(yǎng)比上升較快,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會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減慢,今后勞動力的成本會不斷增長。“新常態(tài)”的另一個特征已在上文中闡述:在“從有到優(yōu)”的階段,消費和投資的增長將大大放緩。而且,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還將受限于環(huán)境的承受力。例如,在21世紀吃的大發(fā)展中,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自然環(huán)境不支持人們如此快速的食品消費增長;近年來很多大城市限車牌,城市環(huán)境已難以支持行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沒有了現(xiàn)實條件的支持,追求經濟超高速增長的觀念和行動就難以取得成效,就算刺激力度像以往那樣大,換來的經濟增速也不會高,而換來的風險則會比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決策者應該主動下調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從而使政府部門有精力和資源去開創(chuàng)一些與“舊常態(tài)”相反的“新常態(tài)”特征,摒棄越快越好的觀念、刺激投資高增長的政策、向資本傾斜的行為;在此基礎上,促進發(fā)展觀念轉變,實施有利公平、改善民生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勞動者的分配格局。
這樣去看,我們就能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常態(tài)”這個概念的重大意義。其意義不亞于反腐,反腐是打破舊格局,而“新常態(tài)”是開創(chuàng)新局面。
但我們也要看到,“舊常態(tài)”下形成的舊觀念和既得利益集團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會阻撓“新常態(tài)”的形成。從觀念來看,一些地方政府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意愿仍然非常強烈,他們不顧經濟規(guī)律地一味擴大投資融資,這其實屬于“舊常態(tài)”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