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希·巴布納(Manish Bapna) 凱蒂·范德海登(Kitty van der Heijden)
2015年,隨著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的到期,和新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敲定,世界將如何終結極端貧困和改善人類福祉這個問題,面臨著新的迫切性。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綜合報告”,概述了2015年以后全球議程的主題,在可持續發展是怎樣一種發展,以及各國領袖必須在未來15年內為實現這個目標做些什么等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指導。經過兩年來在“可持續發展是什么”方面的用功,新的一年,必須把重點放在“可持續發展怎樣實現”上。
其核心目標是到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相當有雄心壯志。要做到這一點,“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需要從20世紀的發展模型中轉變過來。在這一模型中,富國捐錢給貧困國家,主要是為了解決饑饉問題,改善健康和教育。“千禧年發展目標”在上述這些領域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但在21世紀,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系列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 —高速實現現代化,私營部門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環境的惡化同時威脅著近幾十年來人類取得的成果。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必須超越這樣一種觀念,即地球上的國家涇渭分明地被劃分成兩種:給予援助的國家和接受援助的國家。事實上,在經歷著快速全球化的世界里,所有國家都既有資產,也有被幫助的需要。今天,全球面臨的挑戰已經超越了健康問題、食品問題和教育問題。SDGs須把以上這些背景和日益增長的全球中產階級的需求,正在轉型的政治和經濟力量,以及在環境保護、包括氣候變化上的挑戰都整合到一起考量。
要取得這些目標,有三點是必不可少的:融資機制,貿易,合作關系。40年前,富裕國家承諾把國內生產總值的0.7%用于援助,但現在其投入仍然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盡管目前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已經不再依賴援助,但這些援助仍然對低收入國家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哪怕已經達成援助目標,但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成本會讓需要的資金比目前的援助更多。我們需要尋找新的資金來源,確保政府開支與可持續發展議程一致,并對準那些資金可以發揮最佳力量的領域。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投資于可持續發展需要面對一個事實,即稅收收入太低,無法支付所需要的資金。這個問題并不總是需要通過提高稅率來解決,它也和另一個問題相關,即收回私人和企業應交的款項。避免稅收漏洞和打擊逃稅是確保稅收收入的兩個方法。經合組織估計,在改善稅收方面投入的每一美元,會帶來平均350美元的收入。一項由G8會議提出的不同國家一起參與的行動,將會使那些依靠避稅天堂來逃稅或洗錢的行為暴露在日光之下。
政府無法獨自擔起責任。私營部門同樣在能源、農業、城市發展,包括運輸和水利方面起到推動創新和增加機會的重要作用。在民間金融使國際政府融資作用減弱的同時,須將私人資金導向能幫助到最貧窮人口和能保護到環境的項目上,而這一點需要政府運用正確的激勵政策(比如碳排放上的定價),明確監管,并妥善使用公共資金。
貿易能提高國內產值,其產生的收入可幫助支付發展所需。在過去的15年間,在市場準入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由發展中國家出口到發達國家的商品中,有八成是免關稅的,而平均關稅也在下降之中。
但非關稅貿易壁壘可能會讓出口國付出比關稅還大的代價。我們需要建立的是國際合作伙伴關系,幫助低收入國家融入全球化市場,改善其環境和勞工標準。SDGs可以為此聚合力量,可能在今年12月由世貿組織形成框架。
從現在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還需要不斷加速的創新勢頭和技術分享。國際合作的建立,將推動在科技研發上的投資,并使科學家、商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之間的信息流動變得更加方便。
這種新型的、創造性的伙伴關系,可以使各種復雜的、僅靠政府,民間社會,或私營部門一己之力無法解決的問題得到改善。例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 GAVI )—囊括了國際組織、慈善機構、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國際合作網絡,自2000年以來已接種了4.4億兒童,幫助超過600萬人挽回生命。我們必須改進和擴大這種類型的伙伴關系,使其為基礎設施、農業和能源等領域服務。
從現在起到今年9月,國家元首們將齊聚聯合國大會,我們將站在一個歷史性時刻,把全球置于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上,以消除貧困,促進繁榮。雄心勃勃的目標為光明的未來打下了基礎。不過,在未來的幾個月中,元首們必須共同努力,讓世界走上正軌。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巴布納是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總裁,范德海登是世界資源研究所歐洲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