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臨近,一組老兵敬禮的照片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雖然皺紋爬滿臉龐,頭發已經花白,舉起來敬禮的手也已干枯焦黃,但就是那樣一個敬禮的姿勢,自有一種巋然之勢、凜然之威,閱盡滄桑的眼睛里依然透露出堅毅的目光。一圈圈皺紋,一縷縷白發,就像記錄歷史的年輪,凝結著那段冰與火的洗禮、血與淚的挽歌。
每一位抗戰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歷史”。抗戰勝利70年后,盧溝曉月猶在,石獅彈痕未滅,但是當初“愿拼熱血衛吾華”的少年,如今已屆耄耋之年,近于百歲之壽。歷史應該被銘記,但歷史不應只有課堂上的宏大敘事、書本里的抽象結論,還應包括這些從戰場上幸存下來的戰士,以及他們九死一生的經歷、跌宕起伏的際遇。歷史的河床,本就由這些具體的命運沉積而成。
然而,歷史的記取來得如此沉重。有的抗戰老兵在這段時間頻繁接受采訪、出席紀念活動,卻黯然傷懷:“過了這段時間,又將被人冷落”;有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在接到政府補助后,激動得痛哭流涕,因為“終于被祖國承認了”。在戰爭的廢墟上,國家日益崛起,老兵日漸老去,經歷了戰場的壯麗,也忍受著今天的寂寥,他們只想告訴碾壓而過的歷史車輪:“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不可否認,抗戰勝利70年來,我們這個社會經歷了一個“重新發現抗戰老兵”的轉變過程:戰爭結束后,一些抗戰老兵解甲歸田,悄無聲息地從歷史的罅隙中落下,被遺忘在時間的角落;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透過歷史的帷幔,打撈那些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從遺忘到重新發現,是一個社會歷史意識覺醒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歷史共識形成的過程。
這是一次從民間到官方的共識凝聚,這是一場從社會到國家的力量匯聚。一位媒體人回到老家臺兒莊,看到抗戰英雄埋骨荒野,下雨天常常污水橫流,不禁落淚,隨即決定捐錢整修墓地,并為健在的老兵積極奔走。“誰看了心里都不落忍”,這位媒體人的樸素心聲,也正是大多數人重溫歷史時的共同感受。于是,一種歷史的溫情破土而出,在“尋找抗戰老兵”的旗幟下,電視臺明星主持人、商界精英、學術名流、大學生等不同社會群體,都紛紛參與其中,自發形成了一股“重新發現抗戰老兵”的民間力量。這股暖流,最終匯合、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國家行動。從民政部為國民黨抗戰老兵發放福利,到抗戰老兵方隊將參加勝利日閱兵,珍惜那場戰爭中的幸存者,正在成為一個國家歷史哲學的一部分。
而這份歷史溫情,也在普羅大眾的心里激起漣漪。騰訊新聞推出“尋找身邊的抗戰老兵”的互動產品,短短兩天之內就吸引了300萬網友參與;一個為抗戰老兵在線捐款的網站,幾個月就吸收了700多萬元捐款,數字與愛心還在熱烈地跳動之中。70年前,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中國人能夠超越分歧與限制,凝聚成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70年后,我們更應該有這樣求同存異的胸懷。面對帶著各種歷史印記的抗戰老兵,或許我們更應有一種超越歷史紛爭的寬闊胸懷。無論表彰名單如何設定,公眾都已不在意老兵經歷中的是非功過,只高揚他們為民族而戰的輝煌。這是這個社會更恢宏的氣度。
在美國電影《巴頓將軍》的結尾處,戰功卓著的巴頓將軍踽踽獨行,當他的背影在屏幕里漸行漸遠,他那句經典臺詞卻直入心魂——所有的榮耀都將隨風而去。戰爭就如同戰士的生命,戰爭的結束,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曾經的戰士也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詩人說,“一度榮光的任何記憶/都無法補償之后的漠視”,他們曾用鮮血愈合民族的傷口,他們不應被他們拯救的民族遺忘。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