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廣
導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還不習慣“熱線通話”。今天則不同,“領導人熱線”越來越多,通話越來越頻繁,這表明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大。
1965年我調入外交部禮賓司之后,幾乎整天與電話機打交道。我愛把繁忙的“黑機”和神秘的“紅機”都稱外交電話。今天通訊手段發(fā)達,我更高興地看到電話外交的頻繁運用。電話見證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fā)展。
敏感的“黑機”
禮賓司的電話多且重要,是代表國家的重要窗口。每天上班電話響個不停,繁忙的“黑機”子讓我整天忙忙碌碌,歲月在不經意間溜走了。
上世紀60年代,那時在社會或家庭里電話機少,如果一個人有電話機,那是他社會地位的象征。那個時候,我剛從寧靜的大學課堂到外交部,看到那幾臺電話機,既高興又畏懼。我注意到老一輩同事接打電話時禮貌、簡潔和明了,但我接打電話卻常常弄得滿頭大汗,讓我的領導張?zhí)庨L很是不滿意。尤其是他聽到我的廣東腔普通話,常常搖著頭說:“小吳,你要好好學習普通話!”于是我天天仔細聽老同志如何打電話,向他們學習,日月積累,漸漸地掌握打電話的技巧,我在“黑機”旁也變得游刃有余了。
接打“黑機”尤其要注意細節(jié),不能所心所欲。我記得有一次某國駐華使館來電話,告其大使將于某日回國述職。我承諾會報告給領導,但我卻畫蛇添足地詢問大使什么時候去機場。張?zhí)庨L聽后很生氣問:“是誰授權給你問這些?”我無話可答,后來我知道錯了。因為詢問大使什么時候去機場,意味著禮賓司會有官員送行。外交電話很敏感,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
而且,接打電話要勤快,記要點,然后整理電話記錄單報告領導。填寫電話記錄單很重要,一來備忘,日后處理方便;二來日后梳理,積累的記錄單能成為調研的好材料。
外交電話里的政治元素
“外交無小事,遇事要請示”是我工作的座右銘,接打外交電話也要遵循這一原則。這里有個故事:1955年初的一天,印度駐華大使打來電話詢問周總理的電話號碼,要直接同總理通話。禮賓司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經過幾位司領導反復商議后,由一位專員出面婉言拒絕。此事后來受到總理的批評,因為總理在不久前陪同毛主席接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曾和印度駐華大使說過,有事可直接給他打電話。
周總理同剛上任的禮賓司司長柯華單獨談話,先詢問柯華到外交部工作前擔任什么職務,接著耐心地向他談了中印關系的重要和毛主席對中印關系的重視。周總理對柯華說:“做外交工作,可不像你當市委書記,那是一方諸侯,權力大得很,許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而外交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都疏忽不得,搞不好,都關乎國家大事,對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發(fā)生影響。”
最近我讀周曉沛大使的《大使札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一書,這本書勾起我對外交電話的很多回憶。1969年中蘇兩國關系緊張,當年3月21日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通過譯員顧達壽打電話,想直接與毛澤東主席通電話,卻遭到拒絕。顧達壽在其回憶錄《我在中國的生涯》中這樣寫道:柯西金讓他接通北京的電話,說要直接與毛澤東通話。莫斯科與北京的專線電話接通后,中方接線員小姐生硬地說了一句“我不能給你接通這樣的電話”,就將電話掛斷了。應柯西金的要求,他接連撥了四次電話,都被掛斷,而且接線員還很不禮貌地說:“我們的毛主席堅決不與蘇修壞蛋柯西金通話”。
毛主席獲悉后批評說:“電話是打給我的,怎么不報告就拒絕了?” 所以說,外交電話好像小事一樁,事實不然,幾乎每個電話,都包涵著政治元素。“外交無小事,遇事要請示”,回首前行路,這是經驗之談。對外交人員來說是這樣,對其他人也不例外。
神秘的“紅機”
中國黨政軍部門的紅色電話機稱“紅機”,屬黨政專網電話,在中國專指副省軍級以上的黨政軍領導專用的保密電話,整個系統(tǒng)獨立于電信系統(tǒng)之外,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建設和管理維護,紅色電話都采取了最為先進、嚴格的保密措施,通信聯(lián)絡的可靠性和暢通性很高。
周總理是用“紅機”與禮賓司聯(lián)系最多的中央領導同志。周總理是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禮賓工作的奠基人,他身體力行,事必躬親,經常打來電話,找具體辦案的同志詢問禮賓安排。指導禮賓工作。
我記得1978年8月16日至9月1日,華國鋒以中共中央主席兼國務院總理身份訪問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伊朗。那時伊朗巴列維國王的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首都德黑蘭已相當混亂。華國鋒一行離開南斯拉夫前一天,隨行的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召開全團會議,討論是否按計劃訪問伊朗,會議通過繼續(xù)訪問伊朗的決定。
我當時在北京負責華國鋒代表團出訪的后臺工作。我接到“紅機”的電話,是葉劍英辦公室打來電話,傳達葉帥的指示:“亂邦不入,危邦不居”,我立刻報告領導。但不料,華國鋒主席一行的專機已飛抵德黑蘭。據說,華國鋒主席抵達后由伊方直升機從機場直接送至下榻處。
“紅機”能在關鍵時刻發(fā)揮獨特作用。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時,為確保安全,歡迎儀式從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臨時改到機場。這個突然改變打亂了原來禮賓司上呈的部署,那時既要保密又要及時通知到所有的相關部門,按接待辦公室規(guī)定,有關戈爾巴喬夫訪問日程的電話,一律使用“紅機”。個別沒有“紅機”的單位,就派人上門或把人請到賓館來口頭通知。禮賓人員就打普通電話把有關負責人員請到釣魚臺賓館來,當面口頭交代任務。“紅機”保證了接待工作的順利進行。
“領導人熱線”如何打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還不習慣“熱線通話”。今天則不同,“領導人熱線”越來越多,通話越來越頻繁,這表明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大。我國和哪些國家間建立了“領導人熱線”?兩國領導人之間如何通電話?
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大國元首之間的熱線電話,對緊急問題的磋商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國和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之間都建立了“元首熱線”,中國和日本、印度則開通了“總理熱線”。早在1998年5月,中俄就宣布開通“直接的總統(tǒng)熱線”,同年6月,中美兩國元首的直通電話通信線路也正式建立;1999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法國,雙方決定開通兩國元首的熱線電話,次年10月,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再次訪華,兩國簽署了關于建立元首間熱線的協(xié)議;2008年6月1日中越兩國宣布建立領導人熱線電話。
國家元首之間的通話要經過事先通報、提前約定。領導人表達通話意愿后,經過兩國的外交部門認真協(xié)調、商定時間,雙方達成一致后,兩國領導人才能進行通話。元首間通電話是免提形式,現(xiàn)場通常有主席(或總理),還有翻譯、記錄人員等。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兩國領導人會選擇用電話的形式進行交流呢?通常,兩國領導人遇到一些事務需要直接商談,或需要了解對方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但又不能馬上會面時,就會采用打電話的方式進行溝通。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在他的回憶錄《我的人生》中提到,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美軍轟炸,他一聽說這一消息,就立刻打電話給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但江澤民不接他的電話。不得已,他只好不斷在公開場合道歉。一個星期以后,克林頓才跟江澤民說上話。據報道,克林頓當時曾3次建議使用中美“元首熱線”,媒體說,中方出于國家尊嚴和利益的考慮,沒有理睬他。
據報道,自2013年3月14日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至2014年7月17日,習近平先后與國際組織領導人、外國元首及政府首腦應約通電話22次,其中,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通話4次,是應約通電話“次數之最”,這充分體現(xiàn)了普京對中俄關系的高度重視和俄羅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通話3次,提到“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雙方還特別提到要加強反恐領域的合作。而在應約與越南領導人通話中,雙方談及最多的是“社會主義”、“好伙伴”。
我國領導人的電話外交頻繁,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國越來越重視中國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更需要及時與中國溝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領導人越來越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通過電話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保持交流,顯示出我國積極溝通、積極解決問題的“積極外交”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