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大氣十條和水十條發布以后,還需要觀察一下效果,總結經驗,因此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出臺土十條。”
11月29日,在第四屆環境保護年會暨中國環境治理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表示,土十條即將推出。而早在幾個月前的7月11日,在“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國際土壤年在中國”高層論壇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同樣表示,土十條即將出臺。
拖延近半年,依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足以看出土十條制定之復雜。
2013年下半年,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幾乎同時開始編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編制僅用了3個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卻直到現在還未能出臺。
土壤現狀堪憂
《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由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多部委聯合制定,被列為環保部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作為土壤管理和綜合防治的重要規劃,土十條將明確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具體時間表,總體上將把土壤污染劃分為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分類進行監管治理和保護,爭取到2020年使我國土壤惡化情況得到遏制。
與此同時,我國將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范在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并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包括財政、稅收、貸款優惠等內容。
據悉,按照國務院要求,土十條會包括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
近幾年,我國在土壤污染治理領域的文件頻繁出臺,特別是2014年,多部法律法規相繼推出:2月,環保部發布《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等5項標準;4月,《環境保護法》修訂案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列為全國人大第一類立法計劃項目,土十條獲環保部原則通過;5月,環保部發布《關于加強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國土資源部發布《土地整治藍皮書》;10月,《土壤污染防治法》形成建議稿;11月,環保部發布《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及修復工作指南(試行)》。
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亦提出,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耕地用途,推進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試點。
最新一份全國性土壤狀況調查報告《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污染最為嚴重,點位超標率為19.4%,耕地污染面積達1.5萬億畝。
在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是對農產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巨大威脅,修復土壤污染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單一的財政資金支持,使得我國土壤修復一直步履維艱,資金缺乏已成為目前制約土壤污染修復的攔路虎。
等待合適時機
據一位環保部人士透露,土十條需要同步配套修改《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今年1月,環保部公布新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后,農業部門提出了很多質疑,導致新標準一直未能出臺。
另外,對于某些遭受嚴重污染而無法治理的耕地是否應當劃出永久基本農田的問題,環保部門、農業部門和國土部門也一直存在分歧。轉變土地利用類型會使耕地紅線受到沖擊,不轉變則難以進行土壤修復處置。
直到10月,國土部門才明確表示,遭受嚴重污染無法治理的耕地應劃出永久基本農田。
公開資料顯示,《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被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2015年著手起草和修改法律草案,預計2016年底完成草案修改和完善后,報送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計劃2017年完成審議。
“要等法律和標準制定得差不多了,條件具備了,土十條才能擇機出臺。”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
另外,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表示,類似土十條這種重大政策文件的出臺要把握節奏,大氣十條和水十條發布以后,還需要觀察一下效果,總結經驗,因此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出臺土十條。
最后一塊大型處女地
“解決土壤污染修復治理所需資金問題,單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建立健全融資機制,強化污染主體責任,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進來,保障土壤治理與修復工作穩步持續推進。”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實施管理處處長賈文濤說。
2011年發布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撥出300億元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針對城市歷史遺留污染土地,中央將給予30%至45%的財政補助。政府希望借此途徑吸引社會資金的辦法,也延續到了土十條的編制思路中。
土壤污染治理未來的市場空間有多大?據相關人士分析,僅今年,這一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億元,明年極有可能超過300億元,未來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應該達到10萬億元級別。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表示,土十條出臺后這個市場至少會有30%到50%的增長。
“區別于格局已經相對確定的水和大氣,土壤的修復還很有想象空間。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巨大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包括近期很多上市公司相繼涉足這一領域,也是因為看到在二級市場上很有支撐。”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此前也曾表示,土壤修復是環保領域最后一塊大型處女地,中國土壤修復領域可孕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環保集團。
目前,即使在責任主體和商業模式等都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也已開始試探布局。一旦土十條塵埃落地,破解這些不確定性因素與現實難題,土壤修復市場遠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