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衛
目前金融圈所流傳的“資產荒”并非真正的資產荒,而是固定收益債權類基礎資產正在回歸常態,這讓之前只會做看抵押、談固定利率的金融機構多年形成的所謂“專業性”派不上用場。
“一條命,值兩塊餅干”,看過電影《一九四二》的人都會為逃荒的困苦而潸然淚下。饑荒,是指食物供應的絕對斷裂,在過去,農業科技不發達,肥料沒有氮磷鉀,天災導致饑荒時有發生。而近現代,饑荒的發生大多是由于人禍。
目前在中國食物的饑荒不多了,但金融的“資產荒”成為了業內議論頗多的一個詞,人要吃飯,資本要投資,這是自然屬性,人吃不到飯就是饑荒,資本沒有可投資的資產就是資產荒,這是表面的意思。
那么資產荒是不是真的荒?國內資本是不是根本找不到投資標的?當然不是,國內大量靠譜、不靠譜的創業創新公司都在融資,上市公司正在頻繁進行并購重組,股市漲了又落,金融監管今天抓人、明天被抓,資本市場空前熱鬧,可以做成金融產品的基礎資產眾多,從企業家到老百姓,有點錢的人大多都沒閑著,做買賣,做投資,買信托等各類金融產品,居民和企業都不滿足于銀行存款收益,都知道要跑贏CPI,都對資金的回報有要求,金融產品需求方的需求極為旺盛。
糧食多,要吃的人多,怎么荒了呢?
有人解釋說,資產荒的本質是資金快速理財化和實體融資需求下降這兩個趨勢的失衡,翻譯成白話就是交給銀行想投資的錢越來越多,找銀行借錢的人越來越少。我認為這個解釋雖然不太透徹,但起碼方向是對的,問題就在銀行身上。

我很早寫文章提過,中國居民的理財結構在轉型,從存款、買國債、投資固定收益的理財和信托正在向股權股票等權益類投資轉變,這個過程內在的邏輯不僅是我們參照美國居民理財結構的發展變化,更是因為隨著民主、法制、公平等價值觀深入人心,中國人的現代金融觀正在形成,正在從農業社會誰也不信誰的保守金融意識,向工業社會,甚至網絡社會基于公共安全感形成的基于契約精神的開放金融意識轉化,這其實往深里說,是技術進步推動社會分工細化之后,社會資源再分配的交易成本正在降低,配置效率在提高。
一直以來,中國最大的金融產品提供者是銀行。人們的投資收益需求在變,企業的融資需求在變,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固定收益投資規模縮減,并非現在社會無風險利率變低了,而是之前太高,現在其實才是常態;不是現在鬧饑荒,而是本來太奢華的盛宴終有散時。
目前金融圈所流傳的“資產荒”并非真正的資產荒,而是固定收益債權類基礎資產正在回歸常態,這讓之前只會做看抵押、談固定利率的金融機構多年形成的所謂“專業性”派不上用場,對真正經濟發展希望的權益類投資抱有風險厭惡的慣性。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為首的傳統金融機構變得更難,過不了自己的政策、績效、風控觀,所以金融產品有望打破銀行這類巨大的金融媒介,重回一個真正的自由市場狀態,讓很多私募、資產管理公司逐漸建立自己的業績和信用,形成真正的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只有金融媒介從巨頭化溶解為碎片化,堵塞資本從供給流向需求的血栓才能解開,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才有可能到位,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才有望進一步提高。
之前喂到嘴里營養豐富的食物沒有了,想吃就要自己出門去找,就要自己分辨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資產荒”只是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噩夢,也是中國真正資產管理行業的“斷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