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古老的運河蜿蜒流淌,三十里水街水巷,搖櫓咿呀。到了晚上,燈光點點,滿城的流光溢彩。今日臺兒莊,就是這樣一個溫婉迷人的北方水城。誰還能記得,70多年前,這里曾是萬孔千瘡的慘烈戰場。2015年8月,人民日報山東分社社長徐錦庚推出長篇報告文學《臺兒莊涅槃》,以宏闊的視角和剛健的敘述,全景性地再現了那場震驚中外的戰爭,以及戰爭之后的故事。
1938年3月,侵華日軍挾攻克淞滬和屠戮南京之淫威,南北夾攻戰略要地徐州,急欲打通津浦線,進而奪取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武漢。中國軍隊在裝備嚴重落后的劣勢下,用血肉之軀在山東臺兒莊與日軍殊死決戰,以3萬多人的生命,殲敵1萬余人,贏得臺兒莊大捷。
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場勝仗,同時也是日本軍隊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正面戰場上的第一次失敗。為此,臺兒莊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美國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在《生活》雜志撰文說:“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臺兒莊。”報道激發了海內外空前的抗日浪潮。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稱《臺兒莊涅槃》是一本“厚重之書”。“書中很準確地樹起了國民黨將領李宗仁等人的戰時形象,同時又不惜筆墨展現了很少被人所知的共產黨人周恩來在臺兒莊戰役中的重要作用。過去在評價臺兒莊大捷時,經常突出的是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卻忽略了共產黨的作用。臺兒莊大捷其實是國共合作抗戰的戰果。”尤為難得的是,作為一部抗戰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臺兒莊涅槃》不只拘泥于單純的描寫戰爭場景本身,而是從中挖掘出戰爭中的人性與問題,反思戰爭的前因后果,使得這部書有了較強的藝術延伸力。”
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眼里,徐錦庚用報告文學的方式撰寫此書,是一樁苦差事,因為它有三“難”:選材難,采訪難,文學筆法難。“這三難他都遇到了,但又都被他一一攻克了。”在大江東去、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風云變幻的時代里,“錦庚選中臺兒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時代的迫切性題材’”。為采訪,徐錦庚下足了功夫,像大海撈針似地去尋找那場戰爭的幸存者,與他們一起鉤沉已經沉睡的歷史?!斑@種采訪是一種搶救性的采訪,作家不去搶救,那些史料將永遠遁入大海般浩瀚的歷史深處?!庇眠@種“走”出來的文學,調動盡可能多的文學筆法,徐錦庚將那場已遠離我們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寫得豐沛飽滿,書中的一些人物如周恩來、李宗仁、張自忠、蔣介石等,栩栩如生。
徐錦庚,1963年生人,出身海軍,轉業后長期從事新聞工作。近幾年,他轉向報告文學創作,短篇作品《“懶漢”治村》《頒錯獎》《因為愛,所以愛》《尼山遠望》,以及與鐵流合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國家記憶》,屢屢獲獎。2008年,徐錦庚調到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恰巧臺兒莊古城重建拉開序幕。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里,有一面龐大的烈士墻。佇立墻前,觸摸那些凄神寒骨的英名時,徐錦庚涌起創作此書的沖動。
書名是“涅槃”,徐錦庚的講述不止“浴火”,更在于“重生”。戰亂中親人兩岸分離的濃濃鄉愁,新時代臺兒莊的建設,與戰爭一樣值得書寫。徐錦庚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歷史與現實的風云圖,警示今日,昭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