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國 徐靜波 肖瑩
2015年8月14日,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召開記者會,發表戰后70周年首相談話。
終于等到這一天,2015年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如期發表戰后70周年首相談話。當此前紛紛擾擾的猜測塵埃落定,人們細細揣摩“安倍談話”的遣詞用句,發現安倍是個玩弄文字游戲的高手——所謂的“侵略”指向不明,所謂的“道歉”并不直接,就連掀起那場戰爭的意圖,也被包裝得光鮮亮麗……
3個月前,日本自民黨干事長谷垣禎一就曾表示:“安倍是個現實主義者,(戰后)70周年談話,就他個人來說是打心底里不想道歉的,但考慮到國際環境,肯定會想一個折中的辦法。”如今,這份頗費心思打造的談話稿,印證了這個說法。
8月15日,是日本戰敗紀念日。戰后50周年、60周年時,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小泉純一郎都在這一天發表首相談話。到了安倍這里,談話日期被悄無聲息地向前挪了一天。
14日,正趕上日本人祭拜祖先的盂蘭盆節假期。這天9時54分,已提前兩天回到老家山口縣的安倍就和夫人安倍昭惠一起,到自己的父親、日本前外務大臣安倍晉太郎的墓碑前祭掃,并對媒體表示,自己“將繼承父親的遺志,讓日本走和平繁榮的道路”。13時51分,他回到東京羽田機場,隨后召集了一個臨時內閣會議,請每一位內閣大臣在“安倍談話”的內閣決議案上簽字。這意味著,當晚即將發布的“安倍談話”是作為內閣談話發布的,而非僅僅代表安倍個人的態度。
17時30分,為了能在發布會上搶占有利位置,《環球人物》記者提前半小時趕到首相官邸。記者會見廳里,除了工作人員為外國記者預留的座位,不少靠前的座位已被日本記者放上名片搶占。記者發現,相較于“村山談話”發表時僅1000余字的講稿、日本放送協會電視臺(NHK)的獨家直播,“安倍談話”的宣傳陣仗明顯大很多:現場發放的日文版講稿多達5頁,NHK、朝日、東京放送(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也都早早架起設備,只等安倍開口。戰后70周年談話,安倍到底會談些什么?整個會場彌漫著期待感。
18時,安倍準時出現在記者會見廳,他身著一套深色西裝,系了一條淺藍紋領帶,顯得嚴肅凝重。
站定后,安倍很快切入正題。記者注意到,整個談話3000余字,包含3個篇幅幾乎相同的內容: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走過的路,戰爭的教訓,以及今后的愿景。其中關鍵點有6個:其一,將各方期待的“侵略”“殖民統治”“道歉”“反省”等關鍵詞及受害國一一羅列出來;其二,點出“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后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一場錯誤的戰爭;其三,以“悔悟”的態度對待歷史問題;其四,強調對歷代內閣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不能動搖”;其五,起誓“不能讓戰爭的慘禍再度發生”;其六,提到不能讓戰后出生的日本人“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
通篇談話詞句華麗,表述生動,在文字游戲上做足了功夫。比如,談及日本走上殖民、擴張、侵略之路的原因時,安倍一再強調當時的世界形勢和日本所處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卸了戰爭責任;他僅以回顧歷屆內閣立場的方式間接提及“反省”“道歉”;他回避直接提及“慰安婦”問題,而是曖昧地表示,“要牢記戰時眾多女性的尊嚴和名譽受到傷害的過去”;他還完全以第三者的口吻說:“事變、侵略、戰爭。我們再也不應該用任何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環球人物》記者全程聽下來,有一種強烈的虛無感。安倍雖然羅列出一系列關鍵詞,讓人抓不住小辮子,卻又不闡述事實,不針對特定國家,只是空對空喊話,有肉無骨,毫無感情,沒有誠意,就像一個蹩腳的歷史教師在給學生們上課。
日本媒體也有同感。TBS電視臺在直播節目中列出曾寫入“村山談話”的4個關鍵詞,“侵略”“殖民統治”“反省”“道歉”,安倍在宣讀中提到一個,就畫上“△”。日本通常用“○”“×”分別表示對與錯,但此次用“△”,據TBS的記者解釋,是因為“安倍談話”中“雖然出現了上述關鍵詞,但主語不明確,十分曖昧”。
40多分鐘的記者會見結束后,《環球人物》記者走出首相官邸。雖然突降大雨,圍繞“安倍談話”的討論卻異常熱烈,輿論也很快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
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到靖國神社參拜。
2 麻生太郎3 橋本龍太郎4 小泉純一郎
在日本市民團體“繼承與發展村山談話會”活動現場,一位工作人員見到記者就連連感慨:“安倍談話太差勁了!”前首相村山也連夜召開記者會,批評安倍“羅列了華麗辭藻,卻并未說明‘對什么道歉’‘今后怎么辦’”,還竭力將“殖民統治”“侵略”等措辭普遍化,給人以“哪個國家都做過”的印象。在被問到安倍的談話是否繼承了“村山談話”的精神時,村山很干脆地回答:“沒有!”還有資深媒體人士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表示,“安倍談話”隱藏了一種“我承認殺了人,但我有我的原因和苦楚”的思維,這為以后日本處理歷史問題埋下了一個很大的禍根,即“日本可以為那一場戰爭道歉,但永遠不會為發動那一場戰爭認錯”。
也有不少支持者認為“安倍談話”在反省的同時明確了日本新的方向,且寫入“侵略”二字,提高了國際社會的信賴度,打消了對歷史修正主義的一部分懷疑。次世代黨黨首平沼赳夫對“有關面向未來的內容”表示支持,并強調,“即使反復道歉也不能開拓未來”,“不應該再道歉了”。
相較于日本國內,中韓兩個主要戰爭受害國對“安倍談話”的反應要嚴厲很多。14日當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在國際社會共同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的今天,日本理應對那場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性質和戰爭責任作出清晰明確的交代,向受害國人民作出誠摯道歉,干凈徹底地與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切割,而不應在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作任何遮掩。”在韓國,眾多受害者聚集在日本駐韓使館附近高喊口號,抗議安倍“回避直接道歉”,并向安倍肖像丟鞋子,焚燒旭日旗,與警方發生激烈沖突。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安倍希望日本下一代不用背負繼續謝罪的宿命,卻選擇繼續在歷史問題上打擦邊球,撕扯不清,他顯然已經錯過終結這個宿命的機會,“他打算停止繼續道歉,將成為中韓日在二戰問題上取得和解的絆腳石”。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安倍談話”發表的第二天,安倍便通過特別助理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祀費。同一天,他的夫人安倍昭惠造訪了作為特攻隊基地的鹿兒島縣南九州市的知覽機場遺址。3天后,她又通過個人社交媒體發布消息稱,自己參拜了靖國神社。安倍夫婦的聯袂出演,讓“安倍談話”這場政治秀徹底失卻了靈魂。
作為日本鷹派保守勢力的總代表,安倍之所以不愿在談話中正面做出真誠道歉,根本原因是,他本人對于這場侵略戰爭的性質持有根深蒂固的懷疑,認為“侵華戰爭”是否屬于“侵略戰爭”還不能做出明確判斷。這種“侵略概念未定論”是近年來一群以否定侵略歷史為己任的日本右翼學者提出的論調,在“安倍談話”起草委員會成員中就有兩人持這一態度。
在“安倍談話”之前,日本還發表過3個有關二戰歷史的重要談話:1982年,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宮澤喜一發表“宮澤談話”,提出在教科書問題上“不刺激鄰國原則”,之后,日本在教科書審定標準中加入“近鄰條款”,規定“在涉及與鄰國相關歷史事實時,有必要考慮對于相關歷史事實的國際理解和合作”;1993年,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河野談話”,就日軍強征“慰安婦”表示道歉和反省;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著名的“村山談話”,對日本的殖民統治和侵略進行深切反省和道歉。這3個談話被認為是代表日本歷屆政府歷史認知的3個支柱,“村山談話”中的一系列關鍵詞更成為日本與鄰國互信的基礎。
但安倍對這些歷史認知并不“買賬”。
1995年6月,日本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村山談話”藍本時,當時還是新任議員的安倍便缺席表決,理由是反對決議中提到“殖民統治和侵略”。
安倍還認為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首相的責任”,甚至宣稱“是東京審判判處了七人死刑”,因此“在國內法上,甲級戰犯不是罪犯”。2006年9月,安倍從小泉手中接過首相“接力棒”,一年后辭職。2013年末,就在安倍再次當選日本首相一周年之際,他前往靖國神社,成為繼小泉之后又一個進行參拜的在任首相。
第二次執政期間,安倍在對內、對外政策方面一直堅持新保守主義。他先是拋棄“宮澤談話”,刪除教科書審定標準中的“近鄰條款”,又對“河野談話”的出臺經過展開調查,聲稱其內容和措辭曾受韓國政府干預,試圖通過質疑“河野談話”的可信度,來否定“強征慰安婦”的事實。
安倍還意圖對日本戰后長期堅持的專守防衛國策進行大幅度調整。2014年7月,安倍政府通過了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即日本在未受攻擊時也能行使武力。為了將這一內閣決議落實到法律層面,安倍內閣提出一系列安保法案,并極力推動國會通過了新的安保法案。
安倍上任之初曾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原封不動地繼承“村山談話”,而是要“發表符合21世紀的、面向未來”的“安倍談話”。但作為一個務實主義者,在面對國內外各方壓力的情況下,他又不得不對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行調整。所以這次“安倍談話”一方面作出了繼承“村上談話”的姿態,同時又頗費心思玩弄文字游戲,以表明自己并非誠心繼承“村山談話”。日本福井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凌星光對媒體評價說:“安倍的這次‘談話’只是一種被動的策略性妥協,并非歷史觀的變化。”
在戰后的日本自民黨首相當中,安倍并非唯一對待歷史與戰爭態度糾結的人。
麻生太郎在2008年至2009年任日本首相期間,曾表態愿意繼承“村山談話”,就慰安婦問題也要沿襲“河野談話”。但卸任后,他故態復萌。2013年4月,身為副首相的麻生參拜靖國神社,后又大放闕詞,暗示日本應效仿二戰爆發前德國納粹政府的做法,“不知不覺地”修改憲法。此番極端言論粗暴踐踏了日本現行和平憲法中的國民主權等原則,暴露了其軍國主義復辟的野心,引起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橋本龍太郎擔任過支持參拜的“日本戰爭遺族會”會長,還曾在1996年7月自己生日當天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不過,他在就任日本首相后宣布放棄參拜,并在1997年訪華期間成為首位參觀“九一八”紀念館的在任首相。2005年,他還與7位日本前首相一起譴責時任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
小泉的態度更是多變。2001年8月,他在就任日本首相后僅4個月就前往靖國神社參拜,10月訪華期間,態度卻急速逆轉,不僅參觀了盧溝橋抗日紀念館,還表示“對曾遭受侵略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表示由衷的歉意和哀悼”。接下來的5年任期,小泉一直奉行強硬外交政策,積極推進海外派兵,對外不斷制造領土爭端。他還每年參拜靖國神社,即便在2005年戰敗日當天發表談話時原封不動地沿用了“村山談話”的關鍵表述,當年的參拜仍照常進行。
相比之下,幾位非自民黨首相則更傾向于誠意向亞洲鄰國道歉。
1993年8月15日,細川護熙剛剛出任首相不足1個月,便在武道館舉行的戰歿者追悼儀式上,作為日本首相首次承認“日本對亞洲的加害責任”。出任國會議員期間,他也從未參拜靖國神社。
(上圖)1995年,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就日本二戰歷史發表重要談話。(下圖)2015年8月12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參觀首爾西大門刑務所博物館時,在烈士墓碑前下跪謝罪。
村山在任期內從未參拜靖國神社。1995年8月15日發表“村山談話”時,他明確無誤地對日本的“侵略和殖民地統治”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同月,村山前往盧溝橋事發地憑吊,成為第一個參觀抗戰紀念館的日本在任首相。2015年,他以91歲高齡走上街頭發表演講,反對安倍推動的安保法案。
2009年出任日本首相的鳩山由紀夫,任期內沒有趕上“8·15”戰敗紀念日,但在各個場合多次闡述自己的歷史觀。2013年1月17日,鳩山在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表示,“我為當年日本兵犯下的罪行道歉,真心希望歷史悲劇不再重演!”今年8月12日參觀首爾西大門刑務所博物館時,他又在烈士墓碑前下跪,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所犯的殘酷罪行謝罪,由此成為二戰以來首位以“下跪”方式就殖民統治罪行道歉的日本政要。
在此前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鳩山曾直言:“日本領導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正確面對歷史的勇氣。日本過去對中國的侵略和對韓國的殖民統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真誠地作出道歉,尋求受害國人民的諒解是最基本的原則。日本領導人認為歷代內閣對過去的歷史已經有過交代和道歉,沒必要再道歉,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只要受害國人民認為道歉不夠,那么作為加害國的政府就必須要道歉到底。”
遺憾的是,并非每個日本政治家的想法都與鳩山相同。一個典型的事例是,圍繞是否應在“安倍談話”中刪去歷代首相談話均采用的“道歉”表述,自民黨內曾展開激烈爭論。
時至今日,“不道歉”的聲音在日本國內確有相當的市場。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東京審判對日本戰爭罪行的清算不徹底,未追究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
東京審判期間,美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法庭的組織、法官的任命、戰犯名單的確定等方面起到了主導作用。為了維護自身戰略利益,應對愈演愈烈的冷戰,美國從一開始就將懲治的鋒芒對準與本國交戰直接相關的戰犯。對可以為己所用的、直接發動侵華戰爭的裕仁天皇,他們卻不惜代價地予以庇護,表示日本可以保留天皇制,不逮捕、也不起訴天皇。侵華戰爭的直接責任者裕仁及一部分戰爭責任人就這樣逃過被逮捕、被判決的命運。這給戰后日本右翼思想的發展留下了禍根。
其次,日本民族長期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崇尚強者。一直以來,日本人認為真正迫使其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是美國人,自己并非敗給了中國和韓國。加之日本經濟在戰后發展迅猛,很快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將中國、韓國遠遠拋在身后。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人自然不愿意低頭道歉。
但近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于2010年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讓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變得微妙起來:一方面,向中國道歉、對中國示好能拉近兩國關系,為日本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實惠;另一方面,一部分政客為激勵所謂民族士氣,又不得不繼續咬緊牙關,回避直接道歉。
更現實的原因還在于,日本右翼一直極力推動淡化近代史的教育。
村山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二戰結束后,日本的歷史教育很少教授近現代史,以至于大多數日本年輕人都不了解過去的戰爭。”隨著戰爭的日漸久遠,日本人對那段曾給亞洲各國造成災難和痛苦的歷史了解越來越少,造成不少日本人認為沒有道歉的必要。
“我非常擔心日本政治的右傾化,”村山說,“日本政治家需要認真學習日本近現代歷史,尤其是日本曾對亞洲鄰國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的那段歷史,這不僅有助于構建與鄰國的友好關系,對日本今后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