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在紐約
如何真正地讓記者編輯轉變思路,在撰寫報道時養成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可能遠遠不止禁止在辦公室里用臺式電腦訪問網站那么簡單。
6月12日,《紐約時報》的所有工作人員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之后的一個星期,該報大樓里所有的電腦都將無法正常訪問該報的網站,用電腦登陸網站首頁能看到的只有一句話:請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訪問。”
別緊張,這不是惡作劇,更不是黑客襲擊,而是“紐時”為了強調“移動端”的重要性,刺激記者編輯在選題和寫稿時優先以移動設備為出發點考慮問題所采取的一個舉措。這封由該報四名高管聯名簽署的郵件解釋了這一做法的原因:雖然該報去年在“移動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目前來自移動設備的流量已經超過一半,但管理層認為仍然有顯著的提升空間。
近十幾年美國的網絡媒體興起,《赫芬頓郵報》、Buzzfeed、BusinessInsider等完全沒有傳統媒體背景的“純網媒”風生水起,把許多著名的傳統媒體打得潰不成軍?!凹~時”有164年的歷史,截至今年一共獲得過114個普利策獎,在紙質印刷的舊時代里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而現在,移動互聯網已經是大勢所趨,媒體行業正站在另一個深刻變革的路口。全美訪問量最大的前十名純網媒中有9家的移動端訪問量都超過了電腦端,有些網站的移動端訪問量甚至占到了70%。錯失上一輪發展紅利的“紐時”眼看在這一波浪潮中又逐漸落后,因此管理層使出這樣不走尋常路的舉措逼迫記者編輯轉變思路、養成“移動思維”,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紐時”在移動互聯網上所面臨的最大的阻礙,其實和它們在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那就是其自身的定位和風格。
“紐時”定位高端嚴肅,主要讀者對象是美國社會的上層精英,這讓它們無法放下身段一味追求點擊量。基于這樣的定位,它們的報道“臭名昭著”地長,甚至經常會有上萬字的超長文章。這份報紙每天幾十個版,周六周日更多達一百多個版,絕大多數是中長篇幅的文章,再加上其教科書式的繁雜操作方式(比如記者稿件寫到的每個細節都需要專人另行核實),可以想見其制作成本相當之高。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同樣有深度閱讀的需求,高質量深度調查報道永遠不會過時。問題在于該報的許多報道其實根本沒有拉長的必要,很多在其他媒體上只有幾百個單詞的普通新聞,“紐時”仍然會加上前因后果和各種細節變成3000個單詞的長文章。這種毫無意義拉長的報道在新聞紙上形成了“紐時”的獨特風格,但是在資訊爆炸的屏幕上卻成為了最大的累贅和敗筆。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很搞笑的現象,“紐時”的許多報道在自家網站上點擊量寥寥,但其他網媒從中挑選出部分細節加以重新包裝后卻形成了病毒傳播?!凹~時”旗下一本雜志曾有一篇長達7頁的報道《企業如何探知你的秘密》,里面提到這么一件事:一名父親氣憤地指責塔吉特超市多次向他未成年的女兒郵寄孕婦裝和育兒產品的優惠券,認為這是在鼓勵他女兒懷孕;但幾天后,塔吉特的經理接到了這名父親的道歉電話,原來他的女兒早就懷孕了,塔吉特的大數據分析早他一步發現了這一點。
《福布斯》雜志的一名網站編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為大數據的隱私問題賦予了形象和情感,可是它卻被埋在5000字的長文里,而那篇文章本身幾乎沒有引起任何反響。于是這名編輯寫了一篇精簡的短文,著重提到了這個故事,同時改了一個醒目的標題《你的女兒懷孕了?塔吉特比你更早知道》。這篇文章隨后迅速瘋狂傳播,在社交網站上被人一次次地分享,它最后的瀏覽量是多少呢?250萬次。
類似這樣的沉痛教訓,對《紐約時報》來說比比皆是。如何真正地讓記者編輯轉變思路,在撰寫報道時養成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可能遠遠不止禁止在辦公室里用臺式電腦訪問網站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