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余澎杉這樣的案件,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法律會有不同的對待。同時,對于言論自由權與公民名譽權之間的平衡,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5月12日,16歲的新加坡少年余澎杉(英文名Amos Yee)因發(fā)布視頻涉嫌詆毀基督教及侮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被新加坡當?shù)胤ㄔ号刑幱凶铩?/p>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消息稱,新加坡當?shù)胤ㄔ号刑幱嗯焐肌巴ㄟ^電子媒介散布猥褻圖樣”和“蓄意傷害基督教徒的感受”兩項罪名成立。
是什么樣的視頻令新加坡官方反應如此激烈?
多大點事?
余澎杉今年3月在網(wǎng)上發(fā)布視頻長度有8分鐘,標題是“李光耀終于死了”。內容則是他在鏡頭前慷慨陳詞:他問新加坡的國民們,難道真的對李光耀執(zhí)政這些年的生活感到幸福嗎?接著,他又指責“李光耀和耶穌一樣都是極端渴望權力的邪惡者,卻還總裝出一副和善的樣子去忽悠別人!”“李光耀是一個可怕的人,別人只要對此說幾句,就會惹到大麻煩了?!贝撕?,他又用李光耀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頭像照片拼貼成性愛圖樣上傳至網(wǎng)上。此事在當?shù)匾l(fā)軒然大波,新加坡當局隨后對余澎杉實施了逮捕并起訴。
新加坡檢方起訴余澎杉“通過電子媒介散布猥褻圖樣”、“上載視頻蓄意傷害基督教徒的感受”,以及“上載視頻對他人構成騷擾”三項罪名。法院對前兩項指控進行了審訊,控辯雙方皆未傳召證人出庭供證,而是就一些法律論點進行了詳盡陳詞。
據(jù)報道,控辯雙方主要爭辯的法律論點包括余澎杉上載的視頻是否蓄意傷害基督教徒的感受,以及用李光耀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頭像照片拼貼成的性愛圖樣,是否構成法律定義上的“猥褻”等。其間,余澎杉否認全部指控。
英國廣播公司消息稱,第三項指控主要針對余的反李光耀言論,將日后處理。余澎杉或將面臨最高三年的有期徒刑。
今年3月23日凌晨病逝的李光耀,作為新加坡開國總理在新加坡深受尊重和愛戴。余澎杉的言論令眾多新加坡人大為不滿。據(jù)稱,在余澎杉被逮捕之前,逾30人就此事報警。新加坡一名49歲市民還在余澎杉前往法院接受審訊途中對其進行攻擊導致入獄。不過也有部分新加坡人支持余澎杉,認為他有言論自由,不應因此獲刑。
該不該管?
從本質上說,這個案件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對于辱罵他人的行為,需不需要國家出面干預,上升到刑事訴訟的高度?
對于種種社會矛盾,有不同的調節(jié)方式,而刑罰顯然是其中最嚴厲的一種,對相對人及其家庭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刑罰只應該用于懲治那些對社會的危害或威脅極大的行為。對于那些有礙社會秩序但程度并不嚴重的違法行為,則可以使用民事訴訟、行政處罰等手段來處理,沒必要動輒請出刑法來加以制裁,這在法理上被稱為“刑法的謙抑性”。
當然,人類并不是天然就明白了這一點的。“棄灰于道者黥”(秦朝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往街上亂倒垃圾,抓到就給臉上刺字作為懲罰)、“盜竊超過40先令的財物即可判處死刑”(18世紀的英國通過了“血腥法案”,對許多輕微的違法行為處以刑罰甚至死刑)都是真實的黑歷史。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越來越多的立法者們意識到,對一些輕微的違法行為濫施刑罰的話,非常容易造成社會矛盾激化,同時也不利于違法者的改過自新,反而可能導致其自暴自棄,從而讓犯罪升級。再者,司法資源顯然也是有限的,盯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在打擊嚴重犯罪上力不從心。上世紀30年代,美國推行禁酒令,警察們不分晝夜地抓捕偷偷喝酒者和釀造私酒的小作坊主,治安法庭人滿為患——結果非但沒有讓治安好轉,反而成就了美國歷史上黑幫犯罪的黃金時代,算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因此,反觀此案,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多數(shù)國家的刑法,都不會去主動干預這種罵架一類的口水仗。對于普通公眾,在自己或親屬受到名譽侵權時,完全可以走民事訴訟的途徑討回公道,再不爽還可以提出刑事自訴,基本上也就用不著司法機關主動介入了。
當然,對于關系到國家利益、公眾利益的特殊的名譽損害(比如對烈士的誹謗),一些國家還是規(guī)定了公訴制度,但畢竟只是一種例外情況。
而是否需要刑法介入此類名譽損害糾紛,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被辱罵者的身份。
也就是說,多數(shù)現(xiàn)代國家的法律都認為,對于那些公眾人物而言,既然其享受了名望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利益,就需要承擔一個額外的代價,那就是要比普通公眾更能承受他人的攻訐與批評。比如,八卦雜志傳某位電影明星的緋聞,哪怕后來被證明是子虛烏有,法院通常也不會支持明星要求該雜志賠償損失的訴求。
同樣,對于政治家而言,也需要對批評乃至失實的批評有一定的容忍。美國著名的“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案件:1960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發(fā)整頁廣告,指責當?shù)鼐臁耙呀?jīng)七次逮捕了馬丁·路德·金先生!”紐約警察局的局長沙利文隨即狀告該報社,認為該報道損害了其名譽,索賠50萬美元(大致相當于今天的400萬美元)!
隨即,阿拉巴馬州高等法院認定該報道的確失實(馬丁·路德·金當時只被逮捕過4次),判定沙利文勝訴?!都~約時報》隨即將官司打到了聯(lián)邦最高法院。而大法官們則給出了一個9:0的一致裁決,判定撤銷原判,《紐約時報》勝訴。
裁決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如果過分苛求媒體報道的精確性,就可能妨礙這一權利的正常實施。當然,言論自由權也不能濫用,所以該裁決還劃出了一個標準:除非媒體在報道中惡意捏造虛假的信息,否則就不需要承擔因報道失實帶來的賠償責任(但并不免除其更正、道歉的義務)。
這一裁決之后,美國媒體和普通公眾對于政治人物就更不客氣了,而政治人物們也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些調侃。比如,雖然電影《華氏911》對布什總統(tǒng)大加撻伐,而且其中確有許多細節(jié)錯誤,布什總統(tǒng)也沒有對其導演提出名譽損害之訴。
對于余澎杉這樣的案件,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法律會有不同的對待。同時,對于言論自由權與公民名譽權之間的平衡,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