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車市如今之所以寒風凜冽,“罪魁禍首”是已經連續8個月紅燈高懸的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和中國汽車產業高達4000萬輛的產能。
誰也沒想到寒流會來得如此之快。與牛氣沖天昂首上揚的中國股市相比,已經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的中國車市卻已經下起了連綿凍雨,陣陣寒意讓人無法回避。中國車市在連續微增長數月后,呈現出熊市般的萎靡疲態。有行業分析專家直言不諱:“中國車市已經有大半個身子陷在危機里了。”
汽車賣不動了
上海市北的一家長安福特4S店里,總經理老伍對記者談起目前的車市就是一聲嘆息:“車子賣不動啊!”老伍透露,他們店里最近幾個月來每月也就能賣個120輛左右的新車,比起去年來已經是大大不如了。他指指店里寥寥無幾的幾個來看車的顧客,一臉苦惱人的笑。
身處銷售一線的經銷商對車市的冷暖有最直接的感受,而數據也充分佐證了車市的萎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5月,汽車產銷量均低于上年同期,當月汽車銷售190.38萬輛,環比下降4.55%,同比下降0.40%。而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公布的數據,2015年5月份全國廣義乘用車累計銷量為 157.38萬輛,同比僅增長3.8%,其中轎車銷量為89.74萬輛,同比下降9.8%。
從多家車企公布的數據情況來看,國內乘用車企業銷量排名前五的車企,包括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東風日產以及北京現代,5月的銷量均出現下跌。一汽-大眾同比下滑14.5%,扎眼地居于主流合資車企跌幅榜首,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5月的銷量也分別同比下降1%和10%,昔日合資車企銷量前三甲,集體在今年5月走進負增長的陣營。就連排名汽車集團銷量榜首的上汽集團,今年1-5月銷量也出現6年來首降。前5個月,上海大眾0.23%的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上海通用和上汽自主品牌則分別下降6%和34%。
豪華車的市場表現也不容樂觀,5月份奧迪和寶馬只實現了微弱的增長,遠遠低于去年平均水平。沃爾沃5月在中國銷量下滑了2.2%。此前增長迅速的捷豹路虎在中國持續遭遇挑戰,前4個月在華銷量同比下跌超過20%。
當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三大巨頭的銷量都出現了原地踏步或是下跌,傳統車市旺季的“紅五月”已經成為了汽車經銷商的回憶。
實際上,在今年過去的5個月時間里,除了SUV、MPV呈現較強的增長態勢外,占有75%市場份額的轎車、微型客車和商用車銷量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挫。站在2300萬銷量巔峰上的中國車市,似乎也無法抗拒地心引力,步入“下行”通道的軌跡逐漸清晰。
降價難有作為
市場不給力了,許多汽車企業早在數月前就已經覺察到了,為了拉動銷量,最直接的刺激手段就是降價。從今年4月伊始,上海大眾高調宣布全系車型降價,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上汽乘用車、東風標致等隨即跟進,到5月份,上海通用也宣布對旗下11個主力產品系列共計40款車型進行全面降價。一時間,車價狂降、免購置稅、免息貸款、二手車置換優惠、車險補貼等優惠政策層出不窮。由于車市持續低迷,一直沉默不語的日系車企,也有可能按捺不住,加入降價大軍。
與以往經銷商的讓利優惠不同的是,這次大規模的降價潮均是車廠的官方降價,而且均是在市場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主流車廠,這種情況已經好幾年沒在中國車市出現了。
然而,以往屢試不爽,一旦祭出立見奇效的價格手段,這次似乎也失去了以往的威力,消費者似乎對于這種降價促銷并不感冒。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所有的官降,都是車企把終端已經有的優惠集中起來,其實實際價格降幅并不大,有如隔靴搔癢,吸引眼球的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如果市場持續低迷,大規模的跟進降價,甚至是慘烈的價格戰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有增無減,他們更在乎官降后,實際成交價高了還是低了。很多4S店的銷售員和銷售經理,都認為車廠的讓利“不到位”,“之前我們店里就把價格降下來了,車廠讓利,不過是把暗跌變成了明降,客戶來買車的實際費用并沒有實質性的減少”。
有許多消費者選擇了持幣待購,希望等到有更多車企降價,幅度越來越大時再出手,一切都可以慢慢來。部分消費者甚至認為,車價一旦開始降了,就會保持降價新常態,車子剛買來就跌價,那還是不要買了。據了解,有客戶在上海通用官降前訂購了君威,官降后隨即取消了訂單,此前在上海大眾4S店也有此類事情發生。
各大車廠的這次降價優惠并沒有截止日期,上海大眾鉅惠風暴的介紹,從頭到尾沒有提到過截止日期。經銷商老伍透露,長安福特購車免稅活動原來的截止日期是4月30日,但現在據說延到6月底,競爭品牌都在優惠促銷,誰也不敢提出停止免稅讓利。有滬上經銷商一針見血地說,幸好讓利了,否則數據會更難看。
一次紙面上的降價狂潮依然無法對車市的頹勢進行扭轉。有滬上經銷商回憶起2010年區區3000元的汽車節能補貼就引發了經濟型轎車的消費熱潮,2013年的豪華車讓利引爆車市的往景,不由一聲感嘆:“消費者門檻越來越精了。”
股市惹得禍?
人們為什么不買車了?有人將原因歸咎于眼下如日中天的股市。
的確,股市的瘋狂賺錢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們的購車消費。人們都把錢投進了股市,期待錢生錢,買車等大宗而靈活的消費行為,可以暫時放一放。記者一位朋友的弟弟,訂購了一輛奧德賽,在付款交車前,把車款投進股市,一周的時間就賺回了一張上海牌照,雖然他還是按時提車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未必就會像他一樣見好就收。
浦東有經銷商喜憂參半地表示,4S店拼命讓利促銷,但客戶都把錢放到股市求“錢生錢”,我們的讓利換不來眼前銷量的回漲。但如果股市真的很好,客戶賺錢了,那他們也有可能把購車計劃升級,原先計劃買10萬元車子的,有可能直接買20萬元的車子。長期來看,可能會是好事情。
有專家分析,今年中小企業經營預期嚴重偏淡,消費也遭遇年輕人要創業和炒股,中老年人以炒股為事業,導致家庭流動資產結構調整,正常適時消費受阻,從而暫時抑制了消費改善型購車需求,繼而導致車市增速放緩。
此外,過年以后緩慢復蘇、4月后強勁復蘇的樓市,也給車市帶來不小的影響,“學區房”的熱炒,讓一些稍有經濟實力的80后推遲了家用車的置換計劃。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車市如今之所以寒風凜冽,“罪魁禍首”是已經連續8個月紅燈高懸的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和中國汽車產業高達4000萬輛的產能。汽車企業沒必要強調外在的客觀不利因素,正是它們自己該為車市的日漸低迷買單。
庫存“鴨梨山大”
據6月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5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顯示,今年5月這一指數高達57.3%,比庫存預警線高出7.3個百分點,這已經是連續第8個月高于警戒線。這意味著由于新車終端銷量的持續低迷,汽車經銷商正在持續承受高庫存的壓力。
經銷商老伍指著停車場里成片的新車不斷訴苦:“原來只有一個半月的庫存,但是現在廠家要壓兩個半到三個月的庫存,實在是吃不消。4000多萬資金被拖在里面。”抬眼望去,百余輛新車被厚厚的灰塵蒙著,默默等待著不知何時能到來的主人。
新車利潤的下滑和巨額資金被庫存占用,導致很多經銷商的盈利下滑,經營狀況惡劣,被銀行的還貸壓力壓得喘不上氣,和車廠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各經銷商集團的財報顯示,包括龐大集團、永達汽車、亞夏汽車、正通汽車、中華控股、申華控股在內的6家上市經銷商集團毛利潤大幅下滑,汽車經銷商們正在經歷10年以來最難堪的時期。
實際上,經銷商們的大面積虧損早就已經開始,以往那種“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賺我賺大家賺”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日前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百強汽車經銷商(集團)”榜單中,“三成經銷商實現盈利,四成經銷商維持收支平衡,三成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該協會秘書長肖政三如是披露行業的生存窘境。這還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大批中小經銷商的日子就更難熬了。
產能遠超需求
過去的一年里,盡管中國車市增速逐漸放緩,但這并未阻擋各大車企在新的一年里的投資熱情。不少車企在上調銷量目標的同時,產能擴張步伐也不斷加快。這也正是導致高庫存的深層次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大眾、通用、本田等車企都將迎來新一輪的產能釋放。這些新增產能也將助推更多企業跨越100萬輛甚至200萬輛的產銷門檻。《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道稱,通過對主流研究調查機構、汽車廠商進行采訪,對車企在華產銷規模數據進行了匯總;2015年車企在中國總產能將達5000萬輛新高,較上年提升20%。然而今年就算按照預期的7%增速計算,市場銷量不過2500萬輛左右,更何況這個目標看來實現難度很大。按照《日本經濟新聞》的數據,這意味著在全部產能投用之后,中國汽車工廠的開工率/產能利用率將只有50%左右,而通常只有達到80%才能實現盈利。根據蓋世汽車網整理的數據,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大約在70%左右,預計2015年跌至60%以下,尤其以自主品牌壓力為大。
事實上,市場比預期還要糟糕。隨著增量市場逐漸被消耗殆盡,汽車廠商們可能將進入更激烈的存量市場爭奪。在市場需求出現較大放緩的狀態下,上千萬輛的產能閑置,使得車市出現了嚴重的供過于求,產能釋放過剩與市場需求不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為了緩解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已有廠家公開表態減少產能。5月份在上海舉行的CES展上,福特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禮祥承認,福特的確采取了減少產能的做法,以減輕經銷商的壓力。4月中旬,寶馬中國和華晨寶馬也宣布調低2015年二季度批售目標。而剛剛實現國產就遇到車市寒流的捷豹路虎,也開始調整4到6月的銷售目標和二季度經銷商的商務政策,改善經銷商的現金流,而全年銷售目標的調整已經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拐點”即將來臨
即便有廠家承諾減產減壓,但是經銷商們依舊愁眉不展,盤算怎么盡快處理那些積壓在倉庫里的汽車。接下來的7、8月份,既是炎炎夏季,卻也是全年車市銷量最低的“冰點”。最壞的時候可能還沒有到來,車市還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然而“冰點”之后車市就能迎來復蘇嗎?業內對此并不樂觀。有分析人士指出,2014年以及2015年第一季度的市場數據已經說明,中國車市增長速度是第一次在沒有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擾下下降到10%以下,車市微增長已成為現實,而這種微增長局面只會更加嚴重,卻不會好轉。汽車市場需求仍連續多月跌跌不休,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主要問題出在內因,汽車產業供需已經嚴重失衡,并非理性回歸,過去喊了多次的市場“拐點”或許真的要來了。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增長已進入拐點期,出現了新的特點。“如銷量持續下滑、產能過剩、價格競爭激烈、效率下滑、庫存增加、限購城市增多,而這些新特點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市場需求放緩以及車企產能過剩,正在合力將中國汽車產業推入“危機周期”。汽車分析專家張志勇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中國汽車市場已開始從微增長陷入危機周期。按照國際方面的定義,當一個經濟體連續半年持續出現經濟下降的時候,就被稱為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依照這種定義,再看看統計數據,除了保持較快增長的SUV和MPV這兩大細分市場,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有大半個市場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
2015年中國車市將面臨十多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這決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