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德

宣傳阿黛爾新專輯《25》的巨型戶外廣告出現在紐約百老匯大街
暌違樂壇4年的英國歌手“阿呆”、阿黛爾(Adele)終于帶著下一張以數字命名的流行大碟在萬眾矚目之下華麗回歸。
11月20號,被阿黛爾本人稱作用以“自我和解”的《25》正式面向全球發行。Billboard官網援引尼爾森的數據稱,這張專輯在發行三天內即在美國賣出約243萬張(包括實體和數字銷量)——這個數字已經確定打破了2000年由超級男孩(N'SYNC)組合的《No Strings Attached》創下的首周241萬張銷售紀錄。而其他多家機構均預測《25》最終的首周銷量將達到約300萬張。
“若按照2000年的市場容量,阿黛爾的這張專輯相當于首周賣出了783.9萬。”Billboard稱阿黛爾在數字流媒體時代達成了即使是在CD時代都令人驚訝的商業成就。
首周300萬意味著?
作為全球音樂唱片行業的最大市場,在美國的首周銷量通常會被作為衡量一個歌手在商業上受歡迎程度的風向標。
去年以一張《1989》完成約131萬張首周銷量的美國國民天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因此成就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并被評價為“后唱片工業時代的余暉”;而今年差不多和阿黛爾同期發片的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以及單向組合(One Direction)則都只賣出了約50萬張的首周銷量——要知道他們本身已經算粉絲基礎異常強大的一線偶像歌手/團體。
“去年斯威夫特賣了130萬的時候,大家還在驚訝說這個時代怎么可能還會出現這種銷量,”尼爾森的高級副總裁大衛·巴庫拉(David Bakula)在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說,“阿黛爾的銷量不是‘超過’,而是要‘摧毀’超級男孩15年前的紀錄。”
《洛杉磯時報》稱,超級男孩241萬的紀錄之所以能夠保持15年之久,就是因為“唱片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早就成為業界共識。“畢竟音樂的消費方式已經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在的主流是網絡流媒體而不是CD。”
該報的娛樂記者蘭迪·里維斯(Randy Lewis)笑稱,不知道印著阿黛爾精致面容的這幾百萬張實體《25》最后有幾張會真的被拿出來播,因為畢竟連車載CD機都已經很少見了。
實際上,在美國以外的很多國家和地區,《25》也都登頂了唱片銷量的排行榜。根據蘋果iTunes商店的記錄,《25》在發行當天即時下載就占據了77個國家的首位。三天之后,更是登頂了106個國家。
在老家英國,阿黛爾的《25》在三天內賣出共53.8萬張。在英國音樂史上,僅僅有兩張專輯首周銷量超過50萬,分別是接招樂隊(Take That)的《Progress》(51.9萬,2010年),以及綠洲樂隊(Oasis)的《Be Here Now》(69.6萬,1997年)。
專輯實際水平如何?
《25》發行4天之后,權威音樂雜志《滾石》(Rolling Stone)終于發聲,給這張專輯打出了五星好評,也使阿黛爾成為2015年唯一獲得此評價的藝人。
“音樂本身較前兩張專輯(《19》和《21》)更加成熟,藝術造詣也更高。”該雜志樂評人喬·杜蘭(Jon Dolan)稱,只希望她的下一張專輯是《28》而不是《30》,因為“阿黛爾人生故事的每一篇章都不容錯過”。
不過在滾石的盛譽之外,有更多的聲音則認為《25》被“高估”了。知乎音樂類用戶“丁勾”就連用了三個“不好”來評價《25》的首發單曲《Hello》,“如果首發單曲能夠代表一張專輯的最佳水平的話,我對《25》的質量表示悲觀。”
10月23日率先發行的單曲《Hello》目前仍然在美國Billboard榜單上排行第一,并被包括《周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在內的各類綜藝節目惡搞或翻唱,就流行度來說是毋庸置疑的成功。但與此同時,有更多聽眾的普遍感受是,“就那樣吧”。
在國內樂迷集中的豆瓣,《Hello》只得到7.6分,而出自上一張專輯《21》的《Rolling in the Deep》和《Someone Like You》兩首歌平均得分是9.5;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專輯整體評分上——《19》和《21》在豆瓣的評分分別是8.3和9.0,但《25》只有7.6。
英國《衛報》的樂評人毫無疑問是對阿黛爾新專輯感到失望的典型。這家報紙給《21》打出80分,但之于《25》就只剩下剛好及格的60分。
“如此現象級的銷量好像已經自動證明了這張專輯有多棒。”為該報撰寫評論的亞歷克斯·佩翠迪斯(Alexis Petridis)說道,“當然不會有人真的在聽了之后憤怒地要求退貨,但我們覺得它實在也受不起這樣規模的贊美。”
“大氣的鋼琴調、精心編排的管樂和弦樂,當然還有和《21》幾乎一個配方的療傷歌詞。樂迷等待了4年,但阿黛爾卻拿出了一張和《21》一個類型、卻要差上好多的作品。”佩翠迪斯說。
療傷情歌的威力

阿黛爾的上一張專輯《21》
無論你是像《滾石》一樣的“阿黛爾粉”;是像《衛報》一樣的“粉轉黑”;甚至是像《獨立報》一樣的“一生黑”(該報給《21》評分40,《25》評分60),你都無法忽視這位1988年生女歌手的巨大市場號召力——就連從來不寫樂評的《福布斯》雜志都破天荒地給她的新專輯寫了一篇“吹捧型”文章,稱“《25》不僅僅是一張流行音樂專輯,而是一種用以共鳴全人類情感的特殊藝術作品”。
事實上,就正如《周六夜現場》中所惡搞的那樣:適逢感恩節聚餐的一個普通美國家庭,正在因為不同的政治觀點而爭吵。宣稱要投票給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共和黨白人老頭子正和自己那嫁給了黑人丈夫的民主黨女兒紅臉賭氣,但阿黛爾的歌聲一出,大家便立馬陷入了各自的沉默中……
關于阿黛爾擅長的這類療傷系情歌,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地搬出了相關的科學研究。稱阿黛爾的《Someone Like You》就被當做過研究對象,結論證明“特定順序排列的音階組合”可以喚起人類的傷感情緒。
“獲取這種傷感情緒甚至不一定要有過相似的個人經驗,”沙龍新聞網的尼克·朗援引一項由柏林自由大學做出的研究指出,“只要對外界有所感知,對他人的生活會產生興趣的普通人,都會被傷感音樂所吸引。”
至于那些本來就打算聽阿黛爾來療傷的鐵桿粉絲,則更是證明了這位歌手的作品除了音樂之外的心理紓解作用。“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流淚本來就是一種可以讓人感到心情舒暢的行為。既然他們在買專輯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要準備一大包紙巾,那這張新碟本身的內容其實就已經不重要了。”《福布斯》說道。
對于這種現象,豆瓣網友“Arthur”說得更加直白:“經歷著中年危機的白人中產階級大叔大媽們,不買這張碟買什么?”或許阿黛爾的經紀團隊剛好只是比一般的唱片公司更懂得市場定位罷了,畢竟要讓現在的小年輕掏錢付費聽歌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紐約時報》報道稱,“賣瘋了”的《25》目前已經決定不會在任何的流媒體平臺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