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要順利推行居住證制度關鍵要抓好公共服務,特別是公共服務要向下傾斜,使中小城市有更多的產業集聚,這樣才會有利于人口流動,推進新型城鎮化。
10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
草案規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要求各地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草案還明確了居住證持有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
會議認為:落實戶籍制度改革,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證管理,保障持證人合法權益,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擴大內需。
這意味著,自北京6年前首次公開提出推行居住證制度起,歷經艱難“長跑”后,很快將到達目的地。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北京將設定較為嚴格的“積分落戶”門檻。
“積分落戶’不再是夢
所謂“積分落戶”,是指通過設置一套指標體系,對外來人員落戶本地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并對每項指標賦予一定分值,當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即可申請落戶。
目前,北京正在實施的是工作居住證(北京“綠卡”)。據悉,居住證制度推行后,“綠卡”不會馬上廢止,二者有可能會并行一段時間。同時,工作居住證會同“積分落戶”逐步銜接或接軌,逐漸淡化。
北京的發展、創新需要大量人才,比如海外、其他地區的高端人才等等。尤其是在京津冀一體化并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目前的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對比北京,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卻早已于2013年實行了積分落戶政策。
根據這一辦法,持居住證的人可根據國家和上海市規定,享受子女教育、社會保險、證照辦理、住房、基本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等公共服務待遇。達到標準積分120分的居住證持有者,所享待遇與上海戶籍居民基本相同。根據居住證“積分落戶”辦法規定,積分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加分指標、減分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組成。
關鍵在落實
居住證制度中的“積分落戶”最重要的功能并非人口調控,而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并對人口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礎,促進人口有序流動。
居住證制度體系中,“積分落戶”將成為一個方面。在居住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針對流動人口群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這一部分涉及人群更多。另外,居住證制度或將同“積分落戶”掛鉤,明確符合落戶的人群和條件。
隨著國家戶籍制度的深入推進和改革,不少地方都明確建立和實施了城市外來人口等居住證制度,明確農民有序進城落戶的權利義務等,對規范、促進、加速農村人口落戶城市,并享有市民相應的平等權,起到了推進作用。
由于各地情況不一,也沒有相應的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各地在實施這一制度時,比如落戶條件、落戶后的權利義務等,可謂是五花八門,寬嚴不一,并沒有統一的有效規則,使得這一制度在推行過程中顯得有些混亂和嚴肅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這一制度的有效落地,進而對推進農民市民化、新型城鎮化建設,也直接產生掣肘和不利影響。
有了草案的通過,全國統一的《居住證暫行條例》出臺也為時不遠。
抓好公共服務是關鍵
居住證制度能否順利推行,核心是由其帶來的住房、教育、醫療等相關公共均等服務能否到位。
在發達的一線城市與普通的中小城市之間,居民更加青睞于前者。居民之所以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原因在于當地的各項公共服務跟不上,同時就業機會少,收入低。然而與之對應的一線城市,其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高,同時伴有對外來人口限制比較大的特點。
“戶籍制度改革就是要逐步剝離附加在戶口上的教育、醫療、衛生等權益,并通過居住證制度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陸益龍說,“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都平等,讓每個人平等享受公共服務,這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因此,要順利推行居住證制度關鍵要抓好公共服務,特別是公共服務要向下傾斜,使中小城市有更多的產業集聚,這樣才會有利于人口流動,推進新型城鎮化。
居住證制度的全面實施又必將遇到一定阻力。從廣東、上海等地先行推廣居住證制度的情況看,讓居住證制度實現預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還有許多障礙要清除。
實現預期效益仍需清障
從居住證制度本身看,先行城市普遍存在著資質標準單一、門檻過高的問題。已實行居住證的城市,普遍將學歷、教育背景、科技發明成果、投資能力作為主要標準,積分落戶也普遍存在基礎分值設定過高,附加條件過多,時限過長等問題。
而已經和正在為所在城市做出貢獻的外來人群,大多數集中于二、三產業的低端行業,如果按現行的資質要求,他們很難具備領取居住證的資格,更無望夠得著積分落戶的門檻。
實際上,最好的資質證明應是看是否為所在城市納了稅,只要履行了納稅義務,就應享受納稅人權利,這是推行居住證制度的前提。
從財政支持力度來看,由于多數基本公共服務將附加在居住證上,居住證制度的推行意味著城市財政支出的預期效益大幅增加。然而,城市越大,區域中心地位越突出,對新增的財政消耗的支持能力越強;財政能力較弱的城市,則很可能出現缺乏推行積極性或有心無力的情況。
說到底,經濟是否繁榮,社會治理是否透明公正,決定著人們的去向。因此,只有普遍建立起更合理的制度和市場環境,人口才會均勻有序流動,居住證制度才能起到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人的城鎮化的終極作用。
居住證的實施最終也是為了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無論是享受公共服務還是積分落戶,我國社會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都將從居住證制度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