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這是一次將互聯網思維滲透到醫療領域,通過服務方式改變破解城市看病難問題的嘗試。
“以孕婦產檢為例,醫生診斷時間差不多5分鐘,更有甚者,一次可能叫進四五位孕婦一起檢查,而往返醫院、排隊掛號卻要折騰大半天。”每次陪妻子產檢,阿里健康公關經理胡楠都在想,要是能約個醫生上門服務多好!
10月18日、19日,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個城市,用戶可通過客戶端呼叫滴滴醫生。接到呼叫后,距離最近的滴滴醫生會在第一時間上門問診,并贈送免費的阿里健康藥箱。
活動由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術預約平臺名醫主刀聯手發起,這是一次將互聯網思維滲透到醫療領域,通過服務方式改變破解城市看病難問題的嘗試。
這僅僅是一次試水,“阿里健康未來將推出多種個性化服務,此次送醫生上門是其中一種。”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胡楠透露。
四城市試水
打開滴滴出行,點擊“一鍵叫醫生”,醫生會通過電話了解詳情,患者只需坐等醫生和阿里健康藥箱到家。如需更多服務,還能隨車到醫院享受綠色通道。青島、蘇州等8座城市呼叫專車也有機會獲得阿里健康藥箱。
活動得到了不少患者的響應。據統計,兩天內4座城市共有2000多人次呼叫醫生,最終上門提供問診服務的有40多單。
至于出現呼叫后沒有醫生上門問診的情況,阿里健康和滴滴出行方面解釋說,可能有幾種原因:用戶與醫生的距離超出活動覆蓋范圍,用戶需要的醫生在此次活動中沒有對應的科室,或者醫生問診時間較長,路途中需要時間,一天下來能完成的單量有限等。
關于開展這個項目的原因,阿里健康副總裁倪劍文說:“首先,公立醫院存在看病難、排隊長的問題,上門醫療有巨大需求;其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有家庭醫療資質的醫院,未能填補所有上門就醫需求。”
據了解,本次活動投入的醫療資源并不多,涉及十幾個科室,包括心血管、骨科、兒科等。“醫療的事情不能急,需要慢工出細活。”胡楠談道,通過這次活動進行小范圍試水,先看一下市場反饋情況,然后根據反饋進行完善,之后才能正式推出服務。
從醫療資源配備上看,醫生上門和救護車類似。除醫生和護士,每輛專車配備了感冒藥、退燒藥等常用藥品,還有常見的聽診器、血壓計等基礎醫療設備。“從形式上,可以叫送醫生上門。”胡楠說,根據需要,除了乘專車,醫生也可以步行,抑或到公司坐診。
改善醫患雙方體驗
中國有句俗話,醫不叩門。然而,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滲透,傳統觀念正面臨瓦解,患者的需求就是服務的市場。那么,哪些患者對上門醫生的需求較大?阿里健康調研發現,首先是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就醫,但其行動不方便。其次是孕婦、兒童有更多需求,另外就是工作繁忙的公司白領。
中高端人群愿意為便利的服務支付一定的費用,而且,有些購買商業保險的公司,會有員工健康計劃。胡楠透露,將來他們會考慮與社區醫院對接,推出家庭醫生服務。這不僅可降低家庭醫生的上門服務成本,還將有效解決慢性病患者和長期取藥患者就診難的問題。“雙方對接后,勢必會使這項服務具有更廣泛的普惠性。”
個性化服務能否被接受,關鍵看用戶體驗。首先要保障診斷時間,服務群體不同則時間不同。此次活動跟蹤發現,為老年患者服務,從進門到出門平均約40分鐘;白領群體診斷時間平均5至10分鐘。相較于排隊的醫院,上門服務能比較全面地進行檢查診斷。
事實上,不僅能為患者帶來方便,上門服務也給醫生群體帶來改變。胡楠說,以往,患者看病只認“廟”,即醫院,不認醫生本人。通過上門方式,醫生可能培養出自己的服務對象群體,從而培養醫生個人品牌,增加與患者的黏性。
上門服務便于醫生更全面地了解、貼近患者,提升醫患雙方體驗,從而達到深度交流并彼此信賴。“而且,和坐診相比,上門醫生的收入會略高一些。”
阿里健康官方網站宣稱,滴滴平臺將與實體機構打通,支持醫生多點執業。用戶可以找到覆蓋所有科室的專家名醫,線上線下結合一站式完成就醫流程。醫生也可以拎包入駐,通過專業優質的診療服務獲得患者好評,提升自我價值。
上門診療生命力如何?
實際上,上門診療并非新鮮事物。在歐美國家、新加坡、日本早已比較成熟。但中國有特殊之處。“和我國不同,國外的家庭醫生普及率高,患者對上門醫生天生比較信任。”胡楠說,為了提高公眾接受度,活動前他們對所有上門醫生的信息都進行了公開。
即便如此,對于可能存在的風險,質疑之聲仍不斷出現。很多患者擔心,出現醫患糾紛誰來負責?
對于阿里健康,選擇合作的模式可以規避一些法律風險。“阿里健康和具有上門資格的醫療機構簽約,由醫療機構派出相關科室的執業醫師到患者家中提供診療服務;一旦出現醫患糾紛,可以由該醫生所在醫療機構解決。”胡楠談道。
作為新生事物,上門診療的生命力如何,能否顛覆傳統醫療模式?阿里健康將平臺定位為整合醫療全體系、全鏈條資源,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的網絡平臺。業務涵蓋醫生、醫療機構、患者、醫療保險、健康管理、云藥房、檢查檢驗等一系列環節,在大力吸引基層醫療機構的同時,也在發展二三級醫療機構合作,搭建分級醫療機構間的轉診平臺。
“阿里健康的優勢在于整合醫療資源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出行資源、支付渠道,以及借集團優勢向政府提建議意見。”胡楠說。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他透露,隨著遠程醫療政策的放開,未來可能與保險公司、企業級用戶合作,一些個性化業務產品都將推出。
不過,正如滴滴打車目前遭遇的私家車接入、乘客遇車禍索賠難等問題一樣,滴滴醫生可能會出現的醫患糾紛也很棘手,尤其在簽約醫生把控不嚴、走穴頻繁的情況下。
有業內人士建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滲透,醫療O2O行業增長潛力無限,應盡快確定互聯網醫療監管機制、責任認定機制、適用范圍和診療規范。
但根據國家衛計委在《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中的規定,職業醫生只能在醫療機構做診斷、開處方。換句話說,上門問診的醫生只能提供健康咨詢,不能治療疾病。
滴滴總部負責公關的蔡婧嫣說,阿里健康目前做的就是叫車替代掛號,“可理解為20幾個掛號放在了移動的車里,掛號的方式變成了叫車。目前,還沒法把拍片、驗血這部分需要去醫院的項目搬到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