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普惠金融體系是中國普惠金融道路的理想選擇,是建立中國普惠性金融體系基本路徑,體現了當前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性的選擇、引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今年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給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徑。
普惠金融體系是一個面向社會所有階層和所有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體系,是以商業可持續性、廣泛包容性與特定化配比為內涵的金融體系。
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通過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市場創新等,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以此支持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
堅持協調發展,也是普惠金融廣泛包容性要實現的目標。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普惠金融體系應該能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消除貧困根本的手段是發展經濟,而普惠金融的一個出發點也是消除貧困,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體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金融業本身的發展要貫徹綠色理念,通過信息技術創新與普及推廣,降低資源消耗和物理空間占用。金融機構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移動金融服務、直銷金融服務等,大大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降低能源消耗。
開放發展體現更多的是包容性,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的金融。金融包容不僅體現在對外開放、市場準入方面,更重要的是金融體系所提供的服務向所有階層、所有群體開放,必然將有金融服務需求的弱勢群體、弱勢產業、弱勢地區納入金融服務的范圍。
開放與包容還體現在政府層面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監管措施的包容性方面,具體是指對正規銀行等金融機構、金融市場與非正規的小微金融機構或組織,給予與其金融市場地位相匹配的差異化政策和監管標準。
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共享就是要對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拓展資源的使用或服務空間范圍,打破信息壁壘、資源配置與市場搜尋的障礙。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實現共享經濟與共享發展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圍繞中國制造2025,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可以極大提升金融效率。建設基于大數據與互聯網的信息化普惠金融體系,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和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普惠金融體系是中國普惠金融道路的理想選擇,是建立中國普惠性金融體系基本路徑,體現了當前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性的選擇、引領。
(本刊記者劉燕交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