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水月
為了滿足用戶對極致讀寫速度的需求,三星和閃迪等品牌都推出了以SSD作為存儲介質的移動硬盤。可惜,此類產品的價格普遍在千元左右,毫無性價比可言。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享受更實惠的SSD移動硬盤呢?
SSD移動硬盤的崛起
2015年初,三星推出了T1系列的SSD移動硬盤(圖1),它以850 EVO固態硬盤作為內核,并通過USB3.0 UASP模式與850 Evo特有TurboWrite技術的配合下,在使用USB3.0接口時也能獲得450MB/s的讀寫速度。隨后,閃迪也推出了自家的SSD移動硬盤,其中至尊極速900系列通過USB3.1接口,甚至可以獲得850MB/s的讀寫性能(圖2)!


可惜,此類品牌SSD移動硬盤的價格多在千元左右(120GB),足以嚇退絕大多數普通用戶。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需要進行頻繁的數據互換,并忍受不了HDD移動硬盤的“龜速”,以及閃存盤(U盤)的小容量,那就不妨考慮自己DIY一款廉價的SSD移動硬盤吧。
SSD做移動硬盤的優勢
如今SSD硬盤的價格已經逐漸趨于主流,比如閃迪旗下120GB PLUS系列SSD僅售299元,很多二線品牌120GB SSD甚至只賣200元出頭。要知道,現在很多128GB的閃存盤也要賣300元左右呢。而一款支持UASP的高品質USB3.0移動硬盤盒也就100元左右,DIY一套120GB SSD移動硬盤的總成本可輕松控制到400元左右。
另一方面,閃存盤在使用USB3.0接口連接PC時,其讀寫速度多在100MB/s和50MB/s左右。當然,也有少部分高端產品可獲得更高速度,比如閃迪至尊超極速CZ88閃存盤,其擁有260MB/s的讀取速度和240MB/s的寫入速度,只是128GB版本售價高達599元。
反觀SSD,如果你拿它作為移動硬盤的存儲介質,可以輕松超越閃迪至尊超極速CZ88閃存盤的性能。如果你家里恰好有閑置的SSD,那整體成本還可以進一步降低。
硬盤盒是選購核心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一個事實,如果你將SSD裝進PC體內(使用SATA3.0接口),在讀寫速度上肯定要遠遠超過將其裝進移動硬盤盒時的表現,因為后者暫時只能使用USB3.0接口與PC相連(圖3)。

像三星和閃迪這類品牌SSD移動硬盤之所以擁有極高的讀寫速度,是因為它們體內的主控芯片都針對內藏的SSD進行了定制優化,可以120%地發揮SSD性能。如果由我們自行DIY一個SSD移動硬盤,SSD部分很容易選擇,只要不選擇山寨品牌,隨便一款的讀寫速度都能超過USB3.0接口的速度上限。因此,移動硬盤盒的選擇,將決定能發揮SSD多少百分比的性能。
如何挑選SSD的“家”
如果你想充分釋放SSD的潛力,在挑選移動硬盤盒時,一定要注意產品是否支持UASP加速協議。此外,很多移動硬盤盒雖然號稱支持SATA3.0(6Gbps)轉USB3.0,但其主控芯片的本質卻是SATA2.0轉SATA3.0再轉USB3.0輸出,其理論速度極限只有SATA2.0標準而已。因此,移動硬盤盒內的SATA接口是否為原生SATA3.0也非常重要。

那么,當SSD與移動硬盤盒結合后,究竟能達到怎樣的性能?網友waterloke使用英睿達MX100(512GB)SSD,分別在連接PC的SATA3.0接口(圖5),以及使用世特力CSS25U3BK6G-7MM移動硬盤盒(開啟/關閉UASP功能)時進行了測試。從測試結果可見,使用USB3.0接口時,SSD性能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特別是4K寫入性能甚至降低了3/4(圖6)。而如果沒有開啟UASP功能,SSD的寫入性能更是會出現爆降的情況(圖7)!
DIY SSD移動硬盤很容易
DIY一套SSD移動硬盤的方法和HDD移動硬盤一模一樣,拆開硬盤盒→塞進SSD→重新組裝硬盤盒。不過,有些移動硬盤盒僅支持7mm厚度的硬盤,如果你手上的SSD為9.5mm標準(圖8),可以選擇拆開SSD原有的外殼,直接將內部的PCB主板裝進7mm硬盤盒內(圖9),這樣還能進一步減輕移動硬盤的整體重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拆開SSD將PCB直接裝進移動硬盤盒內的方式,很難將SSD完美固定在硬盤盒體內,一些震動磕碰可能導致接口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