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劉棉
“根本沒有什么離職潮,更沒有人會為了‘八項規定’辭職。”中部某縣縣長張江說,“那些天天叫喚‘因為“八項規定”導致公務員離職潮’的,是既得利益群體最后的掙扎。”
縣委書記辭職信、副縣長辭職信……大概沒有哪份職業,能像公務員這般,一封離職信都能成為網絡熱門事件。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十八大”以來出臺的“八項規定”、中央和地方的幾輪巡視等,催生了公務員新焦慮癥,第三波公務員離職潮已經到來。事實真是這樣嗎?
真正的“離職潮”遠未到來
越來越多獵頭公司開始收到公務員的簡歷。
據武漢媒體報道,2014年11月份,多位獵頭公司反映,收到多例公務員主動向獵頭公司投遞自薦信,這是往年少有的。
“很可能,某一天我突然就辭職了。”中部省份一位正處級公務員如是說,這句話他已經說過不下三次。
近兩年,記者熟悉的明確表示有辭職想法的處級干部只是個位數。而反復提及要辭職的省市縣鎮科級基層公務員,已非常普遍。
2013年以來,媒體上不時出現公務員辭職案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信訪局原副局長黃力群轉投律師事務所,廣州公安局政治部原人事處處長陳偉才出走格力電器任副總裁,杭州金融辦原副主任俞勝法加盟阿里巴巴,國家質檢總局原新聞發言人陳熙出任360公司任副總……這些公務員“下海”的案例也因媒體的報道而備受關注。
2013年7月,四川省石寶鎮副鎮長趙光華的辭職感言《我為什么要辭去副鎮長職務和公務員身份》在網上引發熱議。
2014年2月,合肥前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公廳主任周大躍的辭職,更是引發公務員圈內一場不小的震動。
11月中旬,岳陽市原平江縣委書記田自力公開發表《寄語平江,祝福平江》的長文,提出主動辭職,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傳播。
媒體輿論稱當下出現了繼1992年和2003年前后的第三波公務員離職潮。那么,這波離職潮真的來了嗎?潮勢如何?
在記者采訪的數十名公務員中,中部省份處級及以上干部均表示,“離職潮”遠遠沒有到來;大多數基層公務員也表示,偶有認識的人離開,身邊大多數人有離職想法卻少有人真正遞上辭呈;少數85后基層公務員表示,一起入職的已陸續有人離開。
每一年全國公務員離職人數到底有多少,目前尚無公開數據。《人民日報》報道稱,2015年國考報名工作于10月15日啟動,招錄人數在2.22萬以上,創歷年新高。2015年公務員職位依然是許多有志青年的人生向往和理想工作。
以武漢市為樣本觀察,《長江日報》報道顯示,2013年武漢共有23位公務員辭職,約占全部公務員比例的0.05%。一個跟輿論相左的數據是,2013年離職人數,比2012年減少了9人。武漢市人社局某人士表示,近幾年武漢辭職公務員人數都維持在30人左右。數據顯示,2013年公務員離職人數是低于前幾年的。
2014年初,廣州人社局局長楊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每年都有極個別的隱退,并不存在“潮”的情況,另外當下公務員報考規模和往年差不多。
“根本沒有什么離職潮,更沒有人會為了‘八項規定’辭職。”中部某縣縣長張江說,他進入公務員系統20余年,曾先后在幾個地市組織部門工作。“那些天天叫喚‘因為“八項規定”導致公務員離職潮’的,是既得利益群體最后的掙扎。”他堅稱,公務員離職潮短期內不可能到來。
另一位中部省份的副廳級干部也表示,當下不可能出現公務員離職潮,離職的只是個別,他所接觸的廳處級干部中,暫未出現離職現象。他分析,上世紀90年代因為改革的力度大,市場搏擊空間比較大,所以有一批公務員下海,而現在就業形勢并不好。
“只有到權力真正關進籠子里,而且市場真正起決定性作用時,才有可能出現離職潮。”他判斷。
離職公務員特點:80后基層男公務員最多
輿論公認的,中國此前出現過兩波官員下海的熱潮:第一波發生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媒體報道稱,1992年全國至少有10萬黨政干部下海經商;第二波則集中出現在2002—2003年,即國企改革和中國加入WTO后。
那么這一波輿論中所謂的“離職潮”的特點如何?
據了解,從地域上來說,廣東、江浙等沿海發達地區,公務員離職比中西部內陸地區要多;從性別上來說,男性離職比女性多。
從專業領域來看,專業性較強的部門,比如司法、金融、財稅部門等專業部門,以及跟企業打交道較多的招商部門等,比一般行政部門要多。
從工作年限來看,80后,特別是85后,入職2~8年的人數居多;70后有少數離職,60后極為罕見。
據《楚天金報》報道,2014年獵頭公司收到的20名武漢市公務員求職者簡歷,分別來自位于當地的銀行監管部門、稅務部門、商務部門、城市規劃部門、檢察院、人社部門等。其中16名為男性,占八成;科級公務員占八成。
“真正咬牙走的人,幾乎都是能人,是能在社會上混得好的人。”上述在組織部門工作多年的縣長張江分析,當下就業形勢不好,出走的一般是綜合素質較高,自信能過得更好,也是不會天天抱怨要辭職的人;另一種就是85后剛畢業的年輕人,不知道生活艱辛,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極少一部分是因為多種原因實在混不下去。
湖北一位地級市組織部門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在中西部地區,官本位思想比沿海地區更重一些,“學而優則仕”很自然;另外內陸地區民營經濟活力有限,提供的就業崗位不多;再者,公務員收入在小城市和其他行業也不會有太大落差,所擁有的辦事便利度以及其他醫療教育福利,均可以讓其生活得很安逸。
而在沿海地區,思想略開放,經濟活躍度較高,創業的機會和誘惑多,就業崗位也多。當下媒體報道中的官員辭職事件,也大多發生在北、上、廣發達地區。
離開原因:收入少+心傷透
近兩年網絡上傳播著很多公務員辭職信,每一封都是一可讀性強的故事,包含官場、勵志、厚黑等多重元素,其主線就是“我為什么要辭去公職”。
其原因總結來看,用網傳段子來說,辭職無外乎兩大原因:一是錢給少了,二是心受委屈,公務員職業也無例外。
以備受關注的“副鎮長”辭職事件為例,當事人趙光華稱:“在我的價值觀里,工作無非是謀生的手段,要么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平,要么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者更好的是二者皆有。而我呢,兩者都沒有實現!”
他還“吐槽”說基層工作壓力大、收入低、工資僅夠給孩子買奶粉和尿布、工作6年了還得靠父母接濟養家糊口。
湖北某省直單位一位處長表示,2014年9月份以前,每個月扣除各項費用后,到卡工資不到4000元,現在工資剛有新調整。
據《新京報》報道,北京多名基層公務員反映月收入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
“八項規定”的推出,以及公務員福利的減少,對公務員辭職的影響幾何?大多數公務員認為,其非主因。一位廳級干部表示,之前有“我爸是李剛”,現在也有“我爸是市長”,福利減少是看得見的,不過仍有很多隱性的福利和特權存在,這說明現在還沒有真正從制度上來約束官員。
晉升通道相對狹窄,人為不可控因素過多,是公務員群體反映的辭職第二大原因。
“如果真離職的話,那是因為心傷透了。”一位表示有離職想法的縣長透露,媒體公眾應該多關注下公務員晉升機制和地方政治生態。
他表示,如果當地政治生態,讓人的價值實現沒有指望,真正傷透心,可能會選擇離開。他還提到近期頗受關注的某縣委書記辭職信,稱雖然不認識這位書記,但他能感覺到這人是“真正傷透了心,不是因為待遇或機會”。
對此現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志忍教授表示,當下頻發的基層公務員辭職可以從三個方面解讀:一是公務員系統內部層級之間分化大,許多級別比較高的公務員所享受的福利無法覆蓋到基層公務員;二是“八項規定”以來,公務員工資日益規范福利減少,實際收入降低引起心理落差;三是晉升空間狹隘或對個人能力不自信,因而缺乏對未來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