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鴻 錢玉趾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有一篇《城市的標識》(作者:張抗抗),我們讀后,有些想法。
首先是“標識”一詞,標題有,課文中有三個,課文后的輔導性文字中還有三個,注音為biāo zhì。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這是一種語言文字規范(GF1001—2001)。此規范中,確定“標志”與“標識”是一組異形詞。“標識biāo zhì”作為非規范詞形予以廢除。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2版,2010年)收有“標志”,而在“標識biāo zhì”詞條下注釋說:“現在規范詞形寫作‘標志’?!鄙虅沼^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年)收有“標識”詞條,注音為:biāo shí,釋義為:[動]標示識別……[名]用來識別的記號。據上述規范,我們認為,《城市的標識》的規范詞形應是《城市的標志》。
上述《語文》課本標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通過”。“初審通過”是在上述規范公布施行之后,將“標識”的“識”注意為zhì,明顯違反了規范。
其次是《城市的標識》的內容。該文說:“我們的城市和城市”,“越來越像多胞胎”,說那些大廈和大樓、玻璃幕墻等,“一切早已似曾相識”;說那些“獵奇門”“八佰伴”“肯德基”“麥當勞”,都像是“克隆”弟兄;說那些轎車、衣服款式、手表、手機,“就連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來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樣啊!”這樣描述我們的城市,似乎不夠客觀,不夠公允。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氣象、歷史遺存、建筑景觀、人文習俗等,都有各自的特點,怎么會是“多胞胎”呢?尤其說到了“城市的垃圾”,難道要讓每個城市的垃圾都要“不同”,都要有個性嗎?
最關鍵的問題是,文章的作者有個重要的“發現”,這個發現是:“最后只剩下樹”,“它是唯 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也許有一天,樹將成為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了”。作者列舉了作為城市“標識”的樹:南京、上海有法國梧桐,福州或廣州有榕樹——按照這個說法來檢驗,福州和廣州成了雙胞胎,南京和上海成了雙胞胎。我們知道,有許多城市都栽有法國梧桐,那么,南京、上海與這些栽有許多法國梧桐的城市,不是又變成了多胞胎了嗎?
自然界的不同樹種,對土壤、氣候等有著特定的要求。城市選栽的樹種,也有嚴格的要求,如觀賞性、綠化功能、安全無害等,能選來栽種于城市的樹種是不多的。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從國外引進了一種彩葉樹種火炬樹,1974年開始向全國推廣。北京郊區京張高速、六環路等主干道兩側栽種了大量的火炬樹。長大的火柜樹,對農田果園造成了嚴重危害,其根系能穿透堅硬的護坡石縫,破壞公路設施;此外,它會扼殺其他樹種及多數草本植物。因此,從2013年開始,火炬樹退出了綠化樹種名錄。[1]
《城市的標識》提出用樹作為城市的標志,并且不能雷同,要有“個性”,那就是每一個城市都要有一種不同于其他城市樹木的獨特的樹。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做到了嗎?倫敦、巴黎、紐約、柏林、莫斯科的“標志樹”是什么樹?它們能給中國作參照嗎?顯然不能。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城市在樹種的選擇上還有較大的余地;北方由于嚴寒和干旱,適合城市載種的樹種就很少,要讓每個北方城市都有不同的“標志樹”,顯然十分困難。由于氣候與土壤的原因,中國中部與南方適宜載種的樹種較多,因此,有些城市開始實施園林城市的規劃,就是要讓一個城市有許多種花草樹木并存,而不是選栽一種“標志樹”。據我們所知,江蘇徐州正在實施園林城市的規劃。英國《衛報》網站文章說:100多年前英國萊奇沃思花園城市建成。一個提議建設的花園社區在中國成都郊外;去年10月,天府新區獲批成為國家級新區。中國各地都在規劃類似項目,如湖南、江蘇、重慶等。[2]
這篇文章說,要讓城市有“個性”,要用樹作城市的“標志”而不與其他城市雷同。我們認為,這個命題缺乏科學性,也難以實現。如果要在全國范圍實施這種“標志樹”的理念,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即使實現了,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相反會營造出許多單調。因此,我們建議刪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城市的標識》。此外須要提及的是,2014年9月,上海新版小學語文課本刪去8首古詩。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時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3]習總書記的講話非常重要。我們希望不要刪減優秀的古典詩詞與古文,選用的現代詩文也應該是優秀的并富有教育意義。
注釋:
[1]參見王華鋒:《城市綠化引進“植物殺手”》,《文摘周報》2014年7月1日07版(據《環境與生活》)。
[2]參見英國《衛報》網站文章,2014年12月2日;又見《“花園城市”被引入中國》,《參考消息》2014年12月4日15版。
[3]參見《這些年語文課本里被刪掉的古代經典》,《成都商報》2014年9月11日13版。
作者 南 鴻: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
錢玉趾:四川省科學技術學會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