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在2014年的最后幾天里,巴塞羅那輸掉了一場至關重要的官司:隨著國際體育仲裁法庭駁回俱樂部的申訴,國際足聯(lián)此前開給巴塞羅那的轉會禁令正式生效。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兩個轉會窗口期內,巴塞羅那無法獲得注冊新球員的資格,面臨有錢也花不出去的嚴重危機。
其實這條禁令并非剛剛問世,早在2014年上半年,國際足聯(lián)就以巴塞羅那違規(guī)引進年輕球員為由開出罰單。只不過當時俱樂部方面提出了上訴,而國際足聯(lián)也同意暫緩執(zhí)行,所以巴塞羅那在去年夏天仍然完成了天價簽約蘇亞雷斯的大手筆。有鑒于此,不少人曾以為此事還存在著緩和余地。畢竟在以往的類似處罰中,的確出現(xiàn)過從輕發(fā)落的結局。比如切爾西幾年前也曾面對相同的禁令,但最終依靠向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申訴成功而獲得改判。
不過這一次,巴塞羅那顯然沒有切爾西的好運,而是必須面對不打折扣的轉會禁令。為了表示抗議,俱樂部方面曾宣布將與國際足聯(lián)暫時“斷交”。然而,在國際足壇的權力版圖中,即便是巴塞羅那這樣的“胳膊”,恐怕還是拗不過國際足聯(lián)那樣的“大腿”。至少在年初的國際足聯(lián)頒獎典禮上,梅西仍然以候選人身份登上舞臺,沒有出現(xiàn)巴塞羅那球員集體抵制的場景。
導致巴塞羅那陷入困境的麻煩到底是什么呢?一切源于國際足聯(lián)近年來推出的轉會新規(guī),即禁止18歲以下的年輕球員進行國際轉會,除非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球員父母在該國工作,且并非工作于該俱樂部;二、歐洲俱樂部的轉會局限于歐盟范圍內,且球員不得低于16歲;三、球員家距離俱樂部訓練基地不足50公里。而在巴塞羅那近年來引進的多名18歲以下外籍球員中,大多并不符合上述條件,因此被國際足聯(lián)認定為嚴重違規(guī),進而面臨空前嚴厲的處罰。
接下來的問題是國際足聯(lián)為何要出臺上述新規(guī)?官方對此的解釋有多種,比如為了防止相關集團利用年輕球員達到洗黑錢的目的,又如加強對于年輕球員自身的保護。但具有決定意義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避免國際足壇進一步陷入寡頭壟斷的局面。
自從“博斯曼法案”通過之后,俱樂部挽留優(yōu)秀球員的難度和成本都變得越來越高,這在客觀上自然有利于以巴塞羅那、皇馬為代表的超級豪門。只要是被他們相中的球員,往往很難拒絕名利雙收的巨大誘惑,而其所在俱樂部為了球員轉會的利益最大化,通常只能接受來自豪門的報價。由此形成的后果就是俱樂部領域內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翻看最近10年的歐冠冠軍名錄,會發(fā)現(xiàn)歐冠已淪為一場“有錢人的游戲”。包括在各類足球俱樂部財富榜上,領先者們紛紛拉開了與中小俱樂部之間的距離。
以目前的趨勢而言,豪門不僅將橄欖枝伸向那些成名球員,更是直接瞄準了尚未成年的青年才俊們。以梅西為例,他13歲時就加入到拉馬西亞青訓營,16歲時已經代表巴塞羅那一線隊出場。面對梅西如今的強勢,自然會有無數人贊美巴塞羅那球探的慧眼識珠,可是對于阿根廷的俱樂部來說,卻失去了從一位年輕天才身上賺取大把轉會費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那些中小俱樂部原本指望出售“青訓產品”來實現(xiàn)財政平衡,現(xiàn)時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當年影響力不輸拉馬西亞的阿賈克斯青訓系統(tǒng),近年來再也沒能誕生巴斯滕、博格坎普那種級別的球星。道理很簡單,年輕天才們現(xiàn)在更傾向于直接加入巴塞羅那等豪門的青訓系統(tǒng),爭取在那里實現(xiàn)“直通”一線隊的夢想,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首先在中小俱樂部成名,再輾轉前往。
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少數豪門,卻將進一步加劇足壇的強弱差距,這是國際足聯(lián)無法接受的。為了破除壟斷,國際足聯(lián)加強了對年輕球員國際轉會的限制。至于巴塞羅那如今的受罰,則見證了寡頭壟斷者與市場管理者之間的直接碰撞。也許,未來只有經歷更多也更猛烈的碰撞之后,才會真正形成各方都認可的游戲規(guī)則,進而打造出國際足壇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