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近日,康得新(002450)舉行了投資者交流會,會議主要對康得新的未來業務方向對投資者進行了說明,并針對投資者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交流。
作為康得新的長線持有者,雖然我本人沒有參加這次交流會,但從參會朋友那里拿到了資料。說實話,我一直對公司的基本面和未來是比較看好的。作為白馬股,公司的信息反饋也比較清晰透明,但在市場上對其的評價也有不同的聲音,一部分投資者對于康得新的規劃不甚了解;還有一部分投資者既認為其規劃和業績是值得表揚的,又認為與同類型的企業相比格格不入,質疑其碳纖維能否成功,質疑其光學膜為什么毛利這么高,憑什么上市公司只有你家做的好。在此,我就這次投資者交流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會上透露七大亮點
首先來談談這次會上提到的一些亮點。
第一是觸控事業部的成立。康得新披露了觸控事業部。目前公司有8大事業部,還有窗膜事業部、樹脂事業部、濺射事業部、模具事業部、成型事業部、擠出事業部、涂布事業部。個人認為觸控事業部的意義和窗膜事業部差不多,作為一個單項列出說明后面可能會有較明確的客戶,另外3D本身沒有一個獨立的事業部,發展尚不明確,仍處于初創期。
第二是車膜產能過剩需外包。車膜去年實際產能600w平米(比我預計低),今年預計達到1200-1500w,而且產能可能還不夠用,可能還會需要部分外包。這一塊目前已經進入了10家整車制造廠,其中國內前十的2家,預計年內逐步進入。車膜高端主打KDX,低端沿用收購的北極光,截止一季度有1300多家授權店,二季度新增350家形象店。
第三是碳纖維產量領先業界。康得新的碳纖維分兩塊,一塊是控股股東旗下的中安信,是做原絲的,暫時不會并入上市公司。企業稱,原絲生產這塊不外賣,是自用的,目前對外宣傳是t700(我認為上限不止),企業表示國內目前沒有一家能穩定量產t700(這個做過調研)。以江蘇航科為例,其碳纖維項目發端很早,也一直捷報頻傳,但到目前仍沒有可靠的t700量產數據,我估計是因為實驗室試制量產這個環節過不去。t300這種原絲材料在中國能量產的只有幾家,目前日本東麗等正在通過t300的壓價來擠壓中國市場。中安信預計11月份前完成設備安裝調試,預計16年一季度投產(跟調研符合)。上市公司康得新成立的這個碳纖維復合材料公司是跟中安信不是一個主體,上市公司主要做的是碳纖維原絲的制成這一塊。上市公司的碳纖維項目這方面張保平(碳纖維負責人)表示預計明年一季度投產。
第四是與保利合作方面。3D合作正在推進中。
第五是柔性材料,技術已完成儲備,今年將加碼,借助現有產能試生產,重點做襯底材料、封裝、透明導電材料、薄膜晶體管材料、觀點轉換材料,爭取智能顯示和可穿戴市場。
第六是石墨烯進度——石墨烯制ITO導電膜已經完成開發,今年主導研發石墨烯制電池膜。
第七是3D膜。雖然公司未做詳述,但有人提問關于3D膜假如失敗怎么辦,公司方面表示即使最后失敗或者技術替代損失很小,一個是沒有專門的材料車間,二是機器可以生產其他產品。
關于年報的解讀
這次交流會披露的信息比較中規中矩,提問環節的問題這里就不一一說了。對于雪球上關于年報的幾個問題,我說說自己的見解。
一個是關于康得菲爾的業績與披露的產能不符合,與13年年報也不相適應。請諸位仔細翻翻公司之前的公告,實際上康得新光電這個企業是后成立的,當時稅收優惠尚未批下來,所以半成品大多經過康得菲爾公司完成最后一步。目的是合理避稅(兩家公司其實靠的很近)。目前光電已經獲得了稅收優惠,就不需要沿用之前的避稅措施。
二個是關于康得新的光學膜憑什么毛利潤比同行要高出很多。其實說實話,康得新的光學膜質量也就一般,剛做出來的時候擴散膜還是可以的,再往上就有點慘不忍睹,但是這兩年下來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基膜,什么是功能膜。東材科技說自己做的是光學膜基膜,基膜只是光學膜的原材料而已,早已過剩,價格按噸賣的。詳細可參見康得新一期的可研性報告。因為康得新自己也有產這些(全產業鏈),具體的可以對比一下這些企業的事業部和以上所述的公司事業部的區別,光學膜里面涂布,濺射才是常規的。南洋科技生產的實際上也是基膜。雙星新材增發的項目倒是光學膜。
關于碳纖維,大家質疑的主要是做不做得出來,本人質疑的主要是新能源電動車能不能占領市場,企業這次提到碳纖維的團隊非常的優秀,行業的佼佼者。企業也解釋稱技術如何完善和智能。很多接觸過碳纖維的都知道,中國的碳纖維現狀是比較停滯的,所以疑問多多。我的角度與大家不同,康得新的技術其實大體都是引進的,企業也引以為豪“就是引進的,但只要做的好就行。”另外,我關注碳纖維技術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實很簡單看進度。記得去年這個時候廊坊中安信已經在打樁了,當時咨詢過政府機關的人說已經有部分設備了,沒設備不給立項。目前的進展也一切正常。具體情況到明年初也就揭曉了,不過剛開始肯定不是t700只會是300。
對于另外一些質疑,譬如說2013年有過上市造假疑云、第一大客戶占了很大份額(這方面我也有疑問)等,我個人認為,制造型企業造假是比較難,而擁有50億營收規模的企業,數次增發通過,大面積造假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雪球ID:夢里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