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000651)公布了一份業績高增長,分紅給力的“亮瞎眼”年報。年報披露后,格力也不出意料地以一個漲停板來回饋投資者,此時“挑刺”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不過筆者本來就是個不合時宜的大黑子,既然都唱反調,也不用刻意挑時間了。為了避免屁股決定腦袋,所以投資者通常希望有“第三只眼”幫著鑒別,現在格力的年報是“亮瞎眼”,那么我就做一做這吹毛求疵的“第三只眼”,來看看它有哪些相對灰暗的地方吧。
格力電器在年報中的亮眼之處在此不做贅述,而格力關于自身優點的描述,筆者通俗的概括為幾點:就是“經營給力”,“技術給力”,“營銷創新給力”,“產品結構調整完善給力”,“多元化給力”——對格力的說法,筆者是存有疑問的。
經營給力嗎?
格力電器2014年應收賬款增長了43.91%,占總資產比例1.70%,而2013年應收賬款增長率是25.39%,占總資產比例是1.38%,雖然可以說應收帳的增長是因為營收增長了,但為何2013年營收增長更快(19.4%),應收賬款增長卻少了將近一半,且占總資產比例低很多呢?
此前,曾有一篇文章提到要做格力的經銷商并不容易,因為格力每年都要壓任務,(筆者了解到的是,2014年初董明珠就提出格力要增長200億),而且做經銷商必須要符合很高的條件。如果達不到要求,經銷商得到的授信和支持就會減少,成本會比別的經銷商高,所以好多經銷商原來做好幾個品牌,慢慢店面就只做格力了,除了因為格力比較好賣之外,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經銷商已經被格力捆綁上了“賊船”,沒有多余的資金和精力去做別的品牌了吧?
但在此種模式下,我們最終觀察到2014年應收賬款呈現增長態勢。
技術給力嗎?
技術方面,筆者不是業內人士。不過格力自己也說過,2014年是智能家居發展“元年”,作為行業領導者,格力電器有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格力“雙級增焓變頻壓縮機的研發及應用”項目獲專家組“國際領先”認定、“磁懸浮離心機組”是格力又一項“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成果,2014年更是新推出了具有顛覆性的空調產品“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將光伏直驅空調技術成功應用在了家用中央空調上。
這些產品筆者目前都沒見過,只能說是“不明覺厲”,看起來確實高大上啊!那么,新推出那么多新技術,研發費用很高吧?這應該計入“管理費用”當中。格力2014年管理費用是48億多,并不少,但為何比2013年還少了2億呢?格力電器2013年是50.86億元的管理費用,這是在2012年的40.55億的基礎上增長了25%的!
是否可以解釋為,格力在2014年一年里管理水平突飛猛進?
事實上,格力電器對成本的管理能力原本已經很強,按董明珠自己的說法,一張4A紙都要正反兩面用,年招待費只有不足300萬元,可持續削減的成本空間幾乎已經沒有。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格力管理費用還削減了5個點!這不免讓人產生“牛不吃草,產奶量還高”的感覺,筆者不知道應該點贊還是擔憂。
營銷創新給力嗎?
我們知道,2014年格力做了幾件之前遮遮掩掩沒有敢公開做的事情,第一是打價格戰,去年四季度格力掀起“空調清場”活動,但究竟是“清場”還是“清倉”?這里要打個問號。
格力確實降價了,這對習慣了格力高價的消費者來說可是稀罕事,自然高興,不過誰買單?董明珠承諾經銷商利潤不受影響,這意味著降價形成的“損失”將由格力自行承擔。
可以看看董明珠的原話:“我有一個基本預測,未來二年,格力電器凈利潤率將逐步回落至7—8%(大約是2012年之前水平),這個利潤率與目前美的集團大致相當。未來格力電器將出現營收增長與利潤增長不同步,盈利增長將低于營收增長。”
可事實是什么呢?2014年格力利潤增長大幅超越營收增長,空調毛利率達到39.80%,比2013年竟然還增長了5.29%!這就有點“恐怖”了,是董明珠失算了嗎?
由于四季度清貨,格力的周轉率指標尚可,但周轉率提升的同時,毛利率也在提升。這確實讓筆者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四季度格力賣的都是高毛利的新品和高檔貨?格力的營銷有何魔力,讓產品供不應求?
多元化:是推動力還是毒藥?
格力做的第二件過去沒有公開做現在卻很高調的事情就是多元化。
其實以前筆者見過格力的風扇、電磁爐,不過市場反響不好,所以推出一段時間就銷聲匿跡了,在消費者理念中格力還是個“賣空調的”,但是這一切在2014年都變了,格力年報中說2014年主要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布局智能環保家居系統,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如果各位看官看不懂,我不妨來解釋一下:其實就是靠空調已經沒有發展空間,所以格力多元化戰略實質啟動了。
董明珠怎么理解智能家居系統的?筆者在此又是引用她的原話:“現在我們思維打破掉,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消費者想要什么我們做什么,消費者想要沒敢想的我們就做什么。”
這不是互聯網“用戶思維”在制造業的反映么?所以以前小打小鬧的晶弘冰箱在中央臺大打廣告了,之前不愿意掛“格力”牌的大松小家電產品成為格力的重點業務了,格力智能家居讓遙控器變成了“格力手機”,據說格力還要進軍“洗衣機”和“廚電”——筆者納悶的是,這些東西不過就整合了一下遙控器而已,和“智能家居”有何關聯呢?所謂“智能環保家居戰略”,實際上就是“多元化戰略”換了個說法罷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格力是平臺多元化,和TCL那種多元化不同。對此,筆者認為還需要觀察,至少目前沒有看出格力的多元化比TCL高明到哪里去。
格力做電商給力嗎?
對于格力電器做電商一事,筆者的判斷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擁抱互聯網是趨勢,格力終于選擇了正視;憂的是格力有互聯網基因么?會不會遭遇蘇寧這樣的轉型困局?
也許董明珠和雷軍吵架的時候也明白家電企業擁抱電商是遲早的事,當時格力還沒有布局好,所以嘴硬,現在布局好了,企業戰略就180度轉彎了,投資者只能希望轉型過程中不要經歷太多的波折。
格力做電商最大的風險主要來自獨立電商平臺難做,而且未來不確定性增強——可能變得更好,也可能是變壞的開始。它面對的競爭對手小米和美的都是價格屠夫,而且雙方都想向對方的領域擴張,它們的聯合有一定利益基礎。格力未必就被小米和美的聯合打垮了,不過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卻是事實。(雪球ID:最后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