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的十條措施。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大氣和水,作為污染物的載體,可以采取控制污染源的辦法緩解。而直接關系“舌尖”安全的土壤,既是污染物的載體,也是污染的本源。土壤污染,作為一種持續性的污染,消減污染的周期十分漫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刻不容緩,人人有責。
繼“大氣十條”、“水十條”相繼發布后,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即將出臺。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2012年中國耕地保有量為18.24億畝,直逼18億畝警戒線。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大量優質土壤資源轉變為非農用地,部分地區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同步下降。我國農村大量耕地撂荒現象普遍,許多傳統的商品糧基地已不復存在。我國土壤面臨著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石漠化和酸化等諸多土壤退化問題,嚴重威脅我國生態安全。
近20年來,由于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規劃,城市化進程中的建設工程占用大量耕地,優質耕地資源迅速減少。生態脆弱帶來的土地退化勢頭沒有遏止,土壤污染的范圍逐漸擴大。
據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超標的土壤測量點的數量占調查測量點總數的比例)為16.1%,因肥料濫用、農藥污染等因素導致的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更是高達19.4%。
2015年7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農業部和環境保護部等四部委聯合舉辦的“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國際土壤年在中國”的高層論壇上,與會者指出土壤安全問題已對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形成制約,呼吁保護土壤環境刻不容緩。
土壤修復任重道遠
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發展的歷史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49—1978年重點關注土壤肥力;1978—1992年開始關注土壤質量和土壤污染問題;1992年以來重視土壤污染的防治,關注不同類型用地土壤的環境質量。近年來尤其關注污染土壤的風險管控和土壤修復問題。
從自然條件看,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豐富,不同地區土壤酸堿度和有機質含量水平區別較大。由于氣候、地質環境等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針對不同區域需采用不同的修復技術。從社會發展看,不同區域產業結構不同,污染類型和污染物有明顯差異。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對待修復技術的經濟成本的接受程度不同。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國修復技術應用的多樣化。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尚勇指出,我國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均屬嚴重制約型,人地、人糧矛盾突出,特別是近20年來,我國優質耕地急劇減少、基礎地力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問題突出,土壤安全形勢日趨嚴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研究員李發生表示,土壤修復技術的選擇和修復決策是一個復雜和綜合的過程,修復決策的結果受自然社會條件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存在東西方差異和區域性差異,這一點應當引起管理和決策層的關注。
土壤綠色修復,有了理論上的“抓手”,也有了時間的路徑。“空間開發格局優化、修復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自我恢復”成為土壤修復的階段性目標和要求。
“土十條”即將出臺
此次論壇上,部分管理者、專家學者、企業家還探討了土壤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污染防治技術成果、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等問題。
中科院院士趙其國建議,應以“人地和諧,地力常新,安全健康,永續利用”為土壤保護的出發點,以流域性、區域性、城鄉工礦區土壤障礙及污染問題綜合防治為重點,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土—水—氣—生—人”一體化的土壤圈研究體系,建立適合國情的融“預防—控制—修復—監管”為一體的土壤圈管理體系,全面實施土壤保護戰略。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表示,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土壤環境形勢,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只是在環境保護等現行相關法律中有一些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則要求或規定。”
李干杰表示,保護土壤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通過立法,落實各級政府對本轄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負總責,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企業治理污染、保護土壤環境和土壤修復的主體責任,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途徑和內容等。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論壇中指出,農業資源環境是當前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關鍵瓶頸約束。必須針對農業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等突出問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把“穩產量、強產能、可持續”和實現“三個安全”,即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產地資源環境安全作為核心目標任務,尤其是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到“藏糧于土”。
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了“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等目標,目前,相關工作仍在進行中。2015年8月3日,環保部官網上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綜述,中央下達3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30個重點區域重金屬治理和37個重金屬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在論壇上還透露,“土十條”即將出臺。據悉,“土十條”的出臺,不僅國內環境質量將進一步得到改善,對于國內環保產業來說也有著重大意義。“土十條”將進一步拉動環保產業新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未來將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