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婷
近年來,時有政府機構超配超編,滋生腐敗風氣的新聞見諸媒體,中央三令五申,多次開展清理整治,卻始終不能真正有效地扼制干部超配的現象。去年年初,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和國家公務員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對超職數配備干部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時隔一年的2015年1月,中組部通報了專項整治進展,全國超職數配備的4萬余名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中,已清理近40%,有60%尚待消化。由此可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干部超配整治工作仍需走出“割韭菜”的困局。
干部超配不僅是長期存在的亂象,也是備受社會關注的敏感話題。何以不能根除?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一是觸及利益,阻礙重重。整治干部超配牽涉到大批干部切身利益,加之“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新人不理舊賬”等風氣存在,導致整治工作阻礙重重,甚至屢禁不止;二是制度“失守”,形同虛設。盡管國家早有制度規定,但實際上,對于領導干部數量怎樣配,配多少,并無統一、明確的法律依據,使得相關制度成為擺設。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上級部門“清理”,一些地方采用“撤官不撤權”、“辭官不辭薪”等方式進行“假消化”,實則治標不治本,換湯不換藥。
如何使干部超配整治工作沖破“割韭菜”的惡性循環?如何真正使干部編配工作并入良性軌道?筆者認為,必須從法制、追責和監督入手,打造干部任用新常態。
第一,健全法制,消除干部超配的反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明確規定,領導職數“按照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確定”,原則是“三定”,即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然而現實卻是一些地方千方百計繞過“三定”,“創造發明”、巧立名目,使超配超編一次次死灰復燃。因此,必須以立法的形式對領導干部在各層級的“崗位清單”、“編制清單”做出硬性限制,推進干部配備法制化,同時對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承擔劃定“硬杠杠”,用法制的“防火墻”堵住所謂的“空間”和“彈性”。
第二,嚴厲追責,破除干部超配的潛規則。干部配備不是無規可依,而是一些地方有規不依,有規難依,使有關規定成為一紙空文,而超編超配儼然成為“潛規則”。上級部門的“集中清理”不能代替長效的問責機制。因此,必須嚴格落實問責機制,明確“誰提拔誰負責”,不僅要“敲對人”,更要“敲痛人”,大幅度提高“違規成本”,做到違法必究。
第三,全面監督,提高干部編配的透明度。長期以來,有些地方仍存在的干部選拔任用“神秘化”,使得“暗箱操作”、超編超配等腐敗行為有了可乘之機。必須形成依法查處、從嚴管理和各方監督的全方位立體網絡,才能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要讓干部選拔任用過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就必須建立完善機構編制管理多層次監控網絡,強化機構編制管理與組織管理、財政管理等綜合約束機制,建立和完善機構編制與紀檢監察機關聯合履責的監督檢查機制。此外,各級人大加大對人事任免事項的監督力度,也是對干部超配進行制約的有效途徑之一。
第四,不搞運動,打造干部編配的新常態。整治超配干部“不刮風,不搞運動、不是一陣子”,必須從法制、追責和監督等層面多管齊下,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真刀真槍地向既得利益宣戰。整個社會和各有關部門要綜合治理、形成合力,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毒瘤,完善干部晉升考核機制,使干部編配走上依法合規、能上能下、良性運轉的軌道。如此,才能徹底沖破“割韭菜”的惡性循環,打造“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干部任用工作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