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綱綱

7月12日,在經過了長達17個小時的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后,歐盟28國領導人終于和希臘政府就經改方案和貸款條件達成了一致。按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話說:“歐元區自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終于過去了。
但是,希臘的形勢在接受了歐洲的兩次“輸血”后,為什么沒有絲毫的好轉,甚至越來越糟?歐元區又怎么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客觀地講,希臘政府的問題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我們肆意的對希臘政府大加指責的時候,有沒有想一想:作為歐元區的實際領導者,歐洲央行是否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呢?
歐洲央行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歐元區只包括歐盟境內的11個成員國。但是,隨著2001年1月希臘的加入,歐元區的擴容正式拉開了序幕。截至今年1月份,歐元區已經有了19個成員國,觸角已經覆蓋到了一大半歐盟國家,甚至還包括一些非歐盟國家,像塞浦路斯。
歐元區在考慮是否接受新的成員國時,是有自己的標準的,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以下簡稱《條約》)明確規定:要想加入歐元區,申請國必須在通貨膨脹率、政府財政赤字、政府公共債務、匯率的穩定性和政府債券長期利率這5個方面達到《條約》所規定的要求。這其中,在政府財政赤字上面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
《條約》規定:成員國的年度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對于當年的希臘來講,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這個比例肯定是遠遠高于3%,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來,但希臘卻能夠順利過關,為什么?現在,許多人指責希臘政府靠弄虛作假騙進了歐元區,希臘政府在數字上作了手腳,這不假。但是你歐洲央行干什么去了?數字和事實的明顯不符,你為什么卻看不出來?正是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歐洲央行沒有把好關,才會有今天的苦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歐元區的危機,是歐洲央行咎由自取!
如果說沒有守好歐元區的大門是歐洲央行所犯的第一個錯誤的話,那么對于已經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來說,歐洲央行沒有根據各個成員國之間的差異,因勢利導,讓他們積極地提升自己,縮小與歐元區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從而錯失亡羊補牢的機會,則是歐洲央行所犯的第二個重大錯誤。
希臘加入歐元區后,歐洲央行如果能夠積極地引導希臘政府控制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從而在加入后的一個過渡期內讓希臘達到《條約》所設定的門檻,那么希臘也不會到今天這個滿目瘡痍的地步。可事實上,希臘加入歐元區后,歐洲央行卻聽之任之,對希臘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從而讓希臘政府所固有的問題更加的惡化。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國債。在2002年到2007年的這6年時間里,希臘國債的票面利率幾乎為零,這與德國政府所發行的國債的票面利率基本持平。德國國債的利率低,可以理解,因為市場普遍認為德國政府財政赤字低,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在一個很健康的水平,因而風險低。而希臘呢,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不斷攀升,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央行不但不出面阻止,還允許希臘用與德國相同的利率發行國債。這樣一來,希臘政府覺得借錢很便宜,來得不費力氣,于是更加拼命地借。結果政府債務越積越多,占GDP的比重一年比一年高。到了次貸危機爆發的時候,它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
歐洲央行在成員國申請進入歐元區的時候沒有把好關,在他們成為歐元區的一員后,又沒能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監督,所以出現這次的歐元區危機,看似意料之外,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對此,歐洲央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讓希臘政府一個人背這個黑鍋,也不公平。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的表現一直乏善可陳。就在美、英的經濟逐漸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實現強勁復蘇的時候,歐元區卻還在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怪圈中掙扎。而作為歐元區的實際領導者,歐洲央行在處理危機上優柔寡斷,制定政策上瞻前顧后,執行上力不從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次貸危機爆發之后,歐洲所面臨的是由政府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相交織而成的“雙重危機”。一方面,歐洲許多政府的債務已經高到了一個危險的地步,這些政府償還現有債務和舉借新債的能力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另一方面,歐洲各國經濟萎縮,失業率上升,銀行“惜貸”,投資下降。要想解決政府債務危機,一個直接的辦法就是緊縮財政,削減政府的公共開支。而要想刺激經濟,就必須擴大投資。在政府削減開支、銀行不愿借錢、利率杠桿收效甚微之后,量化寬松是唯一的途徑。這也是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所采用的政策。實踐證明,及時的量化寬松,向市場投放貨幣,解決市場上的流動性問題,為經濟的復蘇提供了急需的資金。美、英能夠在短時間內走出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蘇,量化寬松功不可沒。
可是,就在歐元區各方千呼萬喚量化寬松的時候,歐洲央行卻始終按兵不動,穩坐釣魚臺,從而錯過了大好時機。結果呢?歐元區面臨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通貨緊縮不僅使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抑制了消費;同時又使得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從而抑制了政府的公共開支。這樣進一步的加重了經濟的下滑,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90年代末,日本央行就是沒有認識到通貨緊縮的危害性,沒能及時地增加國內貨幣的流通量,從而導致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蕭條。許多業界人士認為,歐洲央行正在犯同樣的錯誤,重蹈日本央行的覆轍。
面對英美同行的做法,和歐元區內日益高漲的呼聲,歐洲央行為什么無動于衷呢?這里面有德國的因素。作為歐元區的老大和歐洲的發動機,雖然也經歷了經濟危機的洗禮,但是德國政府不存在流動性問題。恰恰相反,身處歐洲旋渦中心的德國,卻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一枝獨秀,經濟表現強勁,被認為是歐洲危機的“避風港”,是投資者心目中的投資天堂。所以,對于德國來講,舉債很容易。即使在經濟危機鬧得最兇的時候,德國10年期長期國債的票面利率仍低于2%,而且還被投資者所追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對德國來講,量化寬松是沒有必要的。德國政府要做的是緊縮財政,把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給降下來。默克爾政府所采用的這種危機應對之策是有道理的,而且事實證明它是對癥的,有效的。但問題是,對德國適用的政策,是否對歐元區其他的國家也適用?德國的政策是否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良方”呢?
歐元區的殘酷事實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歐元區的現實是,歐元區的大部分國家借不到錢。像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甚至包括意大利,這些國家的政府債務已經瀕臨失控的邊緣,經濟沒有起色和亮點,他們所發行的債券都成為了“垃圾債券”,即使票面利率提高到了10%以上,還是無人問津。 因為借不到錢,這些國家的政府沒錢投資,經濟進一步下滑。在沒有刺激經濟增長措施的條件下,歐洲央行片面的強力推行緊縮財政政策,照搬德國模式,使得這些國家喪失了與英、美同步走出危機的大好時機。歐元區今天的亂攤子,歐洲央行是要負一部分責任的。
今年1月份,歐洲央行在各方的指責聲中,終于宣布了額度為1.1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計劃。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對此很興奮,聲稱由于量化寬松的受歡迎程度,這輪量化寬松幾乎未經表決便一致通過了。但是,對于這份遲到的量化寬松,市場的反映卻平平,被業界普遍認為是“太晚了,太少了”!
德國在歐洲央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德國是歐洲央行的最大股東;歐洲央行的總部就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在歐洲央行的最高決策機構—執行董事會中,德國是這6人委員會中的永久一員,……
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和歐元區的核心國家,德國在歐洲央行和歐元區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當之無愧的。但是,德國對歐洲央行的影響要有個度,畢竟歐洲央行不是德國一家的中央銀行,而是歐元區19個成員國所共享的中央銀行。而現實正好相反,歐洲央行幾乎成為德國央行的擴大版。歐洲央行各項政策的出臺,背后都能看到德國的影子。德國雖然名義上只是歐洲央行19個股東中的一個,但實際上德國一股獨大,德國的,就是歐洲的;德國說“行”,歐元區就不敢說“不行”,成為實實在在的“霸王股”。
德國在歐元區影響力的泛濫和失控,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抹殺了歐元區各成員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從而導致歐洲央行制定的各項政策并沒有反映出歐元區的實際情況。“藥不對癥”,其效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歐債危機中,德國強力在歐元區推行德國所奉行的緊縮財政政策,忽視歐元區其他國家對流動性的強烈需求,從而導致歐洲央行坐失量化寬松的最佳時機,讓歐元區錯過了咸魚翻身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講,歐元區一些國家至今還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德國或多或少是負有間接責任的。
這次的歐元區危機,雖然以德國為首的債權方和以希臘為首的債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在最后一刻避免了希臘出局、歐元區瓦解的災難性結局,大家為之松了一口氣;但已經有聲音指出,希臘的情況本不該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正是德國,使得歐洲央行在希臘問題上一再拖延,讓問題繼續發酵,最后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希臘上一屆政府與現在齊普拉斯所領導的左翼政府相比,要溫和得多。希臘的債權國們(歐盟,歐洲央行和IMF)如果抓住機會,是完全有機會與當時的希臘政府達成協議的,那么之后齊普拉斯所領導的激進政黨—希拉茲黨的上臺,希臘與歐洲的一系列碰撞和交鋒,包括7月5日希臘的公投,都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德國在談判時,對貸款條款寸步不讓,態度強硬,蠻橫和冷血,最終導致了談判的破裂和希臘政府的改選,錯失了控制事態繼續發展的大好機會。現在,看似談判成功,皆大歡喜,但實際上耗時、耗錢、耗力,歐元區也遭受了重創。德國國內的在野黨和一些媒體已經開始質疑:默克爾的策略,不僅沒有給德國帶來多少好處,反而使得希臘和其他一些歐元區國家更加的敵視德國,默克爾是否應該對此負責呢?
7月15日,就在希臘國會準備與歐洲的債權國所達成的貸款條款進行表決的前夕,IMF出人意料的發文,公開指責歐洲央行強迫希臘接受的貸款條款。IMF 指出,希臘本身就債臺高筑,新的860億歐元的貸款,只會使問題變得更遭,希臘政府的債務占GDP的比例將會超過200%,希臘政府光支付利息和償還債務就會疲于奔命,所以根本不具有可持續性。希臘現在更需要的,是債務減免,在基數上把債務給減下去。
IMF的建議是實事求是的,很具有建設性。雖然對債權方不公平,但對希臘卻尤為重要,而且債務減免在國際舞臺上也不是沒有先例。其實,這不是IMF 第一次提出這個觀點。在7月5日希臘公投前夕,IMF 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是,這立馬遭到了德國的強烈反對,默克爾指出:“任何無條件的債務減免,只會摧挎歐元區”。正是德國的強硬立場,使得債務減免在談判時被束之高閣,并最終流產。
希臘和歐元區的問題還遠遠沒有結束,希臘政府的巨額債務,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到時候,德國終將為自己在歐洲央行和歐元區的獨斷專行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