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
2015(第十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圓滿落幕,在兩天的時間里,舉辦了24個論壇,圍繞城市規劃與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學術研討。其中與廣州相關的三大主題論壇分別是:廣州發展珠江論壇、公眾參與和城市發展規劃創新論壇、南沙新區與自貿試驗區發展論壇。在這三大主題論壇上,中外專家暢談世界城市規劃先進理念,并就廣州的城市規劃給出了含金量很高的建議和對策。下面分別摘取三大主題論壇上精彩的學術發言,聽聽他們是如何為廣州城市規劃支招。
人氣最爆棚的當屬廣州發展珠江論壇。廣州新中軸線北段規劃師,美國建筑師協會高級會員、賀曼(上海)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Jeffrey Heller,琶洲互聯網集聚區規劃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孫一民,2011年最早給南沙新區做規劃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等“大咖”皆云集此論壇。論壇開足4個小時,有聽眾全程站著聽完。
孫一民:嶺南地區樓宇建得比較密的話,可以互為遮陽,自然通風效果也會很好,琶洲地區可以探討再提高點容積率,如果要建得高也可以,但就要給出回饋,比如在首層架空做公共市民廣場。新型重點區域的交通理想狀態是地下不設車庫,完全不用開車進入區域。以琶洲電商區為例,就算設再多車位,但能過去的只有華快、獵德大橋,而且一旦開會展,道路可能根本過不去,用公交+步行的方式去解決更好。
在傳統城市,都是居住、工作在一起,電商區這樣的地方也需要創業、居住在一起。居住不一定就是房地產,可以通過合作建房、建宿舍樓等方式去解決。目前,琶洲電商總部區已經有部分總部寫字樓樓宇配建15%的員工宿舍,創業也很需要居住在同個區域,可以做到電商工作不落幕,8小時外的生活也不落幕。
尹稚:通州到現在就是北京的“大臥城”,是北京交通最困難的“大臥城”。再疊加行政機關之后,不知道這個局面怎么收拾。南沙首先要堅持既定發展思路,當年所做規劃中的生態要素、智能要素值得強化。對于陸水交接的敏感區域,涉及智慧化的水資源管理。廣州可以借由南沙建設探索新的城鄉建設標準,要有全新的跟智慧城市結合的管控系統,拋棄生態綠色建設“清單制”認定模式,強化“后評估”。
公眾參與是一種城市的國際競爭力,而廣州活躍的媒體對于公眾參與的推動和引領功不可沒。在公眾參與和城市發展規劃創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仇保興,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如桂,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江濤等都肯定了公眾參與對城市規劃的作用。
仇保興:廣州歷來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城市,人家還在排擠外地人的時候,廣州人就敞開胸懷迎接四方的來客。但是現在許多城市都把自己定位為全球競爭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宣稱是全球化的,這個時候廣州原來的優勢還在嗎?另外,廣州所處的地理條件非常好,是交通樞紐的城市,無論是空港、鐵路、航運,都占有先行一步的地位,海陸空齊全。但是,隨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隨著高鐵、航空在精細產品運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廣州的地位也會受到挑戰。
李江濤:民眾表達缺乏平臺是必須重視的問題。一個關于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舉措,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民眾表達意見?這個很重要。因而,公眾參與制度建設方面還要做較多的努力,比如:怎么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市民在參與過程中有不同的意見或者有相反意見的時候怎樣處理等,需要研究或者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規則。
頂著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雙區”身份的南沙,未來發展之路如何?在南沙新區與自貿試驗區發展論壇上,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專家周春山、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王緝憲等國內外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共同為南沙建言獻策,看好南沙打造廣州未來之城的前景。
周春山:根據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期內,南沙新區需新增建設用地90平方公里,與上級下達的指標缺口23平方公里。與市內其他地區相比,南沙新區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比例更高,保護任務艱巨。然而,南沙發展日新月異,新增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不可避免涉及占用基本農田,但基本農田規劃剛性強,限制了城市建設。就目前看來,建設用地規模不能滿足新城快速發展的需求。
南沙要“長大”,卻被用地“綁住了手腳”,怎么辦?在基本農田劃定過程中,提前預留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通道。進一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減輕南沙新區的保護任務。同時,探索建設用地異地調劑方式,通過轉移支付手段購買欠發達地區盈余的建設用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