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長到二十幾歲,我媽媽還是一點也不了解我。”S如是說。
這種“我爸/我媽/伴侶/同事根本不了解我”的抱怨并不罕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心理學家海蒂·哈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干脆為此寫了本書《沒人理解你,你該怎么辦》。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會產生“被洞悉錯覺(Transparency illusion)”,誤以為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眼神已經傳達了自己真實的意思(并沒有),甚至誤以為即使一言不發別人也該“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直到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解讀,預期與現實間的落差才激發出巨大痛苦。或許我們應該首先修改自己的預期——“被誤解”才是世間常態,“你懂我”的幾率則像中彩。
被誤解的第一個原因,在于我們自身。醒醒吧,你的表達能力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好,熒屏上的演員經過多年嚴苛訓練,方能通過一顰一笑讓我們感同身受。作為不能自如控制臉部表情肌的普通人,你的“冷酷臉”看起來可能更像“生氣”,“關心臉”可能更像“煩躁”,“友善臉”可能更像“軟弱”……至于那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話,又有多少句跟你的真實想法相去甚遠呢?你真的指望別人通過你那蒙娜麗莎般的臉、含混不清的話、手舞足蹈的動作,看透你內心深處的喜好和善意嗎?
被誤解的第二個原因,是大部分人不愿意花太多腦力去認真“讀人”。用腦科學行話說,我們都是“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然而,吝于動腦,并不代表我們無法對一個人做出判斷——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迅速“讀人”,只是我們的大腦自動給“讀人”挑了條捷徑:一靠“偏見”,喜歡根據少許線索“以小見大”,而不是費心考慮一件事究竟是環境還是別人的性格所致;二靠“啟發(heuristics)”,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能回想起多少算多少,能聯想起啥就是啥。何必費勁去全面了解一個人?我們更喜歡給別人貼標簽,不費腦力,多快好省。
靠“直覺”自動讀人時,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期望看到的東西”,卻看不到別人“真正的模樣”。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相信,別人跟自己擁有差不多的價值觀(其實真不是),同時還認為,別人的道德水準和個人能力都比自己低一些(這可不一定)。常有人滿懷“為你好”的愿望去插手別人的事情,卻招致強烈反彈,是因為一開始就誤讀了別人的意愿和境況。
有沒有真正花力氣讀懂別人的時候呢?也是有的。這種階段被稱為“反思階段(correction phase)”。為了達到這一階段,你需要花點時間,拋開既往成見,拋開自己的愿望——任何成見或愿望都會扭曲你的觀察——然后,認真傾聽別人的表達,期間多次復述自己對對方表達的解讀,多問幾次“我的理解中你是這么想的,我有沒有理解錯呢?”
這樣做確實不那么容易,但為了營造讓自己更幸福的人際關系,費腦費力也是值得的。要送給自己重視的人最好的禮物,首先就是“我想看見你真正的樣子”。
努力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是友善而有能力的人。大腦既不愿意了解敵人,也不愿意費心了解無用的人。
讓別人對你好奇。大腦在生出好奇心時,會同時生出探究的動力。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大腦的認知懶惰,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后續就會很難扭轉。
萬一不幸已經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就只能靠提供超出尋常的大量證據——多到大腦無法忽視的程度——來改變大腦對你的看法。
多多稱贊別人“是個努力公平看待其他人的人”,同時有意無意地講述一些“自己曾經因為武斷偏見誤解他人造成的遺憾”,這些能促使別人的大腦進入“反思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