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能源是大自然的饋贈,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應擔起責任。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作為外來企業,我們一直堅持扎根海西,回報青海。”
當中原春暖花開的時候,位于青海省海拔4200米的天峻義海礦區仍寒風凜冽,大雪紛飛,這里一年中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5攝氏度。
2003年6月,河南能源義馬煤業集團股份公司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前往青海組建義海能源有限公司。要在鳥不越境的高山和“草無三寸長”的戈壁荒漠開鑿礦區,何其艱難。當時,生產生活條件尚不具備,道路崎嶇難行,生活日用品極其缺乏,斷炊斷飲現象時有發生。但十幾年過去了,在高原之上,一群中原漢子不僅扎穩了根,更結出了果。
高海拔的第二個家
大煤溝礦區海拔3500米,木里礦區海拔達4200米,是目前世界規模開采礦區中最高的。高原礦區的氧氣含量是中原的60%,缺氧、失眠、頭疼、氣喘……這些都是到高原礦區的必修課。
“初到木里山,整天感覺像在駕云,頭重腳輕,走路氣喘。”徐敬民是先遣者之一,2003年6月從原北露天煤礦第一批登上木里山。他說,沒到過高原的人,永遠體會不到氧氣的珍貴。
在精神和身體雙重壓力下,先遣者克服困難,用4個月時間完成了大煤溝整合及木里露天礦開工建設前期工作。
“這里每年只有4個月可以施工,200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整蓋了3年,回去跟別人說,人家都不相信。”徐敬民說。
剛到時他們住的是老縣礦的房子,離礦區遠,交通不便,后來在礦區邊上蓋了4間簡陋平房,可房子建成不到一年就成了危房,后來他們才知道按照中原標準造的房子在高原“水土不服”。地基建在了凍土層上,凍土層在夏季融化,就會造成地基不穩、房屋開裂。
2008年前,大煤溝礦的生活用水只能從距離礦區80公里外的大柴旦買,每人每天用水僅15公升。比大煤溝礦海拔更高的木里礦,2007年前因海拔太高、交通不便,只能靠冰塊融水。后來,蓄水池建成,吃水問題暫時解決了。但是,戈壁氣候變化多端、晝夜溫差大,水源奇缺,放眼望去,處處荒涼,綠色成了奢望……
如今,木里煤礦的道路、通訊、蓄水都已和外界接通,并建成木里貨運鐵路專線,為職工建設了職工澡堂和高原花房,以及富有江南特色的職工活動中心,室外冰天雪地,室內植物茂盛。為了能讓職工睡個好覺,每個職工宿舍還配備了制氧機。
“我們的要求是工作質量標準化、住房酒店化,還為職工家屬提供探親住房,家屬可以住幾個月,把這里打造成職工的第二個家。”義海能源公司董事長李凌杰說。
義海能源用6年時間開工建設基建項目300余項,職工住上了標準化宿舍,食堂還增加了夜班套餐,支帳篷、打地鋪、點蠟燭的日子不復再來。
唯一國家一級礦井
坐落在柴達木盆地北部邊緣的大煤溝礦,海拔3500米,被國家安監總局、國家煤監局領導贊為高原明珠,是青海省煤礦樣板,也是青海唯一一個國家一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沒有臟亂的煤灰,整潔明亮的地下工作環境,走在平直的大巷,夜晚來臨,礦區燈火通明,粉紅色的主色調打破常規,與柴達木盆地的土灰色形成鮮明對比。
大煤溝礦黨務部部長介紹,文化是大煤溝礦的軟實力。由于大煤溝礦自然環境惡劣,為此,該礦著力打造“安全、勵志、親情、奉獻”的文化氛圍。
“礦上為職工制作了精美的全家福牌板,張貼在職工床頭。每當看到牌板上可愛的孩子,含情脈脈的妻子,仿佛她們深切的叮嚀在耳邊響起:保重身體,注意安全,讓愛和平安與我們永遠相伴!”綜采隊職工尚進在“天天課堂”上吐露心聲。
2005年,義海能源兌現承諾,為職工提供施展才能的發展平臺,在大煤溝30萬噸小露天礦基礎上,投資6.3億元建設產能60萬噸的井工礦。2012年5月,大煤溝礦榮獲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稱號,成為義煤公司省外第一個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同時填補了青海省煤炭行業空白。
在木里礦區,義海能源產能120萬噸的大型露天礦正在建設,按照露天礦的建設標準,2011年12月建成青海一級安全質量標準化露天礦。2013年,“義海木里”牌焦煤商標獲青海著名商標。
義海能源以年銷售收入145912萬元進入“2015青海企業50強”,排第30位,在煤炭行業位居第二。這是公司連續6年進入該榜單,其曾以年銷售收入405000萬元的成績位居第11位。
扎根海西 回報青海
義海能源堅持“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力爭把煤炭開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2014年,義海能源應對煤炭經濟形勢繼續下滑態勢,調整經營策略,做好環境整治。
今年,青海省政府將木里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按照礦區環境整治植草復綠計劃安排,天峻義海治理復綠渣山面積為100萬平方米,公司投入6700萬元,力爭2016年將礦區渣山全部復綠。為確保工作如期完成,4月,總公司招標了4家具有國家一級、二級資質的園藝公司,設立了4個標段。
木里礦位于海拔4200米的天峻草原高寒草甸,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礦區綠化環保方面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其實從2006年開始,木里礦就采用了高寒地區草皮移植技術,針對高原植被生長緩慢、不易成活等特點,開展了草皮帶土移植,使植被成活率保持較高水平。
“能源是大自然的饋贈,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應擔起責任。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作為外來企業,我們一直堅持扎根海西,回報青海。”李凌杰說。
2010年春天,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地震,義海能源黨委第一時間調集價值數十萬元的被褥、食品等物資,出動6臺礦山救護車輛,日夜兼程趕赴玉樹,隨后又派出6臺大型車輛,滿載240噸煤炭分別從德令哈、天峻出發支援災區。
2008年,義海能源啟動助學項目——義海能源春暖工程公益活動,連續5年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6所中小學捐獻總價400萬元的煤炭。公司響應“百企聯百村”活動,出資170萬元解決牧民的道路、供水、草場養殖等民生問題,出資2250萬元修建天峻縣天木公路,出資230萬元建設天峻縣人民醫院愛心廣場,這都成為義海能源“扎根海西、回報青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