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在2015年3月份的中國總理記者會上,臺下提問的外媒記者團中首度出現了BBC、CNN或是《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之外的新鮮面孔——來自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馬特成為首位得到提問機會的新媒體代表。這位馬特小哥用不甚流利的中文向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問了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引發頗為有趣的互動。
雖然名為“郵報”,但赫芬頓卻并不是一張實體報紙。
從2005年誕生以來,它從未在新聞紙上印下一個字,但通過新聞與博客聚合網站的模式完成了每日3000萬人次的訪問流量,超過有著百年歷史的《紐約時報》,被稱贊為“用不到十年時間戰勝了一百年”。
和《赫芬頓郵報》共享一個名字的該報主編以及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現年已經64歲,但散發著和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一樣的強大氣場,很多人直接表示她和希拉里“長得很像”,更何況她本人也有從政的經歷。
從帶有希臘口音的劍橋高材生到筆下不留情的新銳作家;從知名記者的戀人到石油大亨的妻子;從知名美劇里的龍套演員到加州州長獨立參選人,再到如今化身互聯網媒體大亨……阿里安娜·赫芬頓的人生充滿如此多的戲劇性,以至于有人稱她為“媒體政治界的麥當娜”,因為她像“天后一樣造型百變”。
“在我成長的那段時間里,我家的狀況幾乎就是整個希臘經濟的一個微縮版。”在談起希臘危機時,阿里安娜·赫芬頓這位最著名的希臘裔美國人提到了自己青少年時期的一些故事,她說:“我們家總是身負巨債。”
阿里安娜的父親康斯坦丁諾是雅典當地的媒體人,他一直以成為報業大亨為畢生理想。不過這個理想卻拖垮了他的家庭,“我父親多次生意失敗后,我母親就帶著我和我妹妹一起離開了他。”阿里安娜說,經濟危機是父母婚姻破裂的導火索,但實際上自己的父親也已經有了多年的婚外情。
阿里安娜說自己的母親很有遠見,雖然當時家里要節衣縮食,但她離婚后的母親卻堅持要在兩個女孩的教育上投資。“那時候很多希臘女孩都還以嫁入豪門為榮,但我媽媽說嫁給教育才是終身的財富。”
16歲那年,阿里安娜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經濟學,并成為劍橋大學學生會歷史上的首位外國學生主席和第三位女性主席。這段名校經歷不僅成為她后來事業成功的學歷基礎,更使她結交到許多行業大牛,比如她的那位傳奇戀人伯納德·萊文(Bernard Levin),這位彼時已經是知名記者的行業傳奇人物后來被《泰晤士報》評為“當代最偉大的新聞人”。
21歲的阿里安娜和萊文相戀時,后者已經42歲——這段類似于“大叔+蘿莉”感情維持了9年。當2004年萊文去世時,阿里安娜回憶說:“他不僅是我人生中的摯愛,更是我在寫作道路上的導師,他教會我怎樣思考。”
此后,阿里安娜搬到了紐約,并從那里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到美國之后,阿里安娜開始繼續往寫作方面發展。20世紀80年代是“大蘋果”紐約乃至整個美國的“黃金十年”,搭上了這個“風口”的阿里安娜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先后出版了多部不同類型的書籍,此外還幫《國民評論》這樣的媒體撰寫一些稿件,這一時期的阿里安娜頗有城中文藝名媛的架勢。
憑借這種社交優勢,阿里安娜在1985年遇到了她的前夫、對政治有著勃勃野心的石油大亨邁克爾·赫芬頓(Michael Huffington),并于次年4月就迅速結婚。邁克爾可能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家族姓氏會被自己的前妻一直保留,并成為日后全球最成功新媒體的“刊號”。

2003年,阿里安娜·赫芬頓參加美國加州州長競選,敗給了阿諾德·施瓦辛格
在1992年的選舉中,邁克爾·赫芬頓在阿里安娜的全力支持下宣布競選加州眾議員,并以顯著優勢勝選,后來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95年。阿里安娜的政治野心在此時就已經顯露出來,不過她第一次涉入政壇卻要等到2003年,當年的加州州長競選后來成為她在政治實踐中的一個頂點。
在當年的選舉中,阿里安娜·赫芬頓以獨立候選人和女性候選人的雙重標簽橫空出世,對決也是初涉政壇的動作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盡管赫芬頓將這場戰爭描述為“混合動力環保車與耗油悍馬”之間的抉擇,并呼吁民眾要做出更“節能的選擇”,但遺憾的是加州選民還是把票投給了名氣更高、肌肉更發達的施瓦辛格,赫芬頓本人唯一的一次公職競選以失敗告終。
有趣的是,赫芬頓和施瓦辛格之間的相似處反而更多——比如兩人都不是出生在美國,而且都有過演藝圈的經歷。只不過阿里安娜·赫芬頓女士并不聚焦動作片,而是喜歡偶爾跑跑“龍套”。
在以紐約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喜劇《老爸老媽浪漫史》中,赫芬頓扮演過一位不知名的美艷中年熟女;而在講述女同性戀故事的《拉字至上》里,赫芬頓則扮演自己本業、一位客串的媒體人;此外還為動畫片《惡搞之家》配過音……雖然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都有涉獵,但赫芬頓卻從沒有主演過其中任何一部。
關注《赫芬頓郵報》的讀者不難發現,這家有著巨大流量的新聞網站從來不掩飾自己在一些特定事件上的觀點傾向。
從支持奧巴馬的醫改法案到點贊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裁定,從鼓吹伊拉克撤軍到警告全球氣候變化,《赫芬頓郵報》幾乎就是自由派旗幟《紐約時報》的網絡版,而且幾乎不會以“中立”作為賣點。比如這家網站的編輯就曾經請奧巴馬的鐵桿支持者、歌手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到首頁撰文,直接叫板“共和黨人愚蠢之極”。
然而現今為自由派搖旗吶喊的赫芬頓本人在90年代的時候,卻是以共和黨保守派的支持者而著稱的。現今在全球各地高呼女權主義的阿里安娜·赫芬頓曾在1973年出版過批判性別平權的著作,她寫到:“現在的女權者高呼解放女性將會造福全人類,但實際上這種改革只是有利于那些‘女同性戀’罷了。”
由于90年代在政壇上為前夫站隊等一系列試水動作,赫芬頓彼時被認為是共和黨內的“明日之星”。自由派媒體《紐約客》的專欄作家瑪格麗特·泰伯特(Margaret Talbot)就曾撰文批評赫芬頓,她寫到:“阿里安娜最近覺得自己是保守派里的辣妹,是共和黨和新一代融合的典型,盡管這一切都是個笑話。”——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位“共和黨辣妹”到2003年的時候就突變為獨立候選人,到現在則居然成了極左的自由派。

阿里安娜·赫芬頓在71b3bb5d39cfb26d124eb1960525651e《赫芬頓郵報》辦公室
盡管赫芬頓本人對于這一劇變一直不肯多言,如被問起她也搪塞說:“自己一直都支持自由主義。”但坊間卻一致認為這和赫芬頓夫婦的婚姻破裂有關。
在1998年也就是邁克爾和阿里安娜宣布離婚的次年,作為共和黨政客的邁克爾踢爆了一個八卦猛料,他宣稱自己一直有隱瞞自己的性向,稱自己是“雙性戀”。此后邁克爾·赫芬頓便投身于LGBT群體的平權運動,并將自己定義為“自由派的共和黨人”。
在經歷了如此錯綜復雜的人生軌跡后,阿里安娜·赫芬頓迎來了下半生的轉折點。
2005年5月,聯合了眾多知名媒體人和博客博主的《赫芬頓郵報》正式上線,并在Web2.0時代來臨之前以類門戶新聞網站的方式存在著。
“《赫芬頓郵報》剛剛創立時,美國的傳統大報才是市場王者,《赫芬頓郵報》在當時是沒有能力與之競爭的,但是傳播環境的改變為《赫芬頓郵報》創造了機會。”《赫芬頓郵報》的現任CEO吉米·梅曼(Jimmy Maymann)說到。
事實上,就跟國內的門戶新聞網站類似,《赫芬頓郵報》在早期也沒有屬于自己的記者隊伍,依靠從各大傳統媒體轉載鏈接原創新聞并聚合發布。“整合是一種雙贏的做法,既有利于原創網站,也有利于整合網站。”阿里安娜·赫芬頓的這句話已經被視為新媒體“剽竊”傳統媒體的經典“證據”。
“這種盜版行為,在媒體中竟成了一種備受推崇的商業模式。”《紐約時報》執行編輯比爾·凱勒(Bill Keller)曾經如此炮轟。不過遺憾的是,這樣的商業模式竟然一發不可收,成為了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到現在,就連《紐約時報》的官網也開始運用整合各家新聞的方式來豐富頁面內容。
到2011年被美國在線以3.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之前,《赫芬頓郵報》每天的獨立訪問量已經突破2500萬次。這樁收購不僅被視為《赫芬頓郵報》進一步占據市場份額的資金后備,更成為昔日巨頭美國在線的新救命稻草。
跨界摸爬滾打多年的阿里安娜·赫芬頓欣然同意了這樁買賣。不過前提條件是阿里安娜本人必須擔任赫芬頓媒體集團的總裁和總編,這使得《赫芬頓郵報》有資源雇用記者、撰寫嚴肅的獨家新聞。
調研機構Enderle集團分析師恩德勒認為,美國在線支付的價格一點也不高,“光是聘用阿里安娜·赫芬頓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