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F-35作為未來可能裝備最廣泛的第五代戰斗機,其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而自從該機試飛以來,由于其不斷攀升的造價和層出不窮的技術問題,使該機也被稱為當代爭議最多的先進戰機。近日,一份F-35試飛員有關該機在格斗中“敗給”F-16戰斗機的報告的公開,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這種戰機的質疑與疑惑。不少人借機對F-35的種種不是大加鞭撻,美國政府和洛馬公司雖然忙不迭地出面澄清,卻無法讓人們對這個問題有個滿意的答案。
抨擊F-35的人的理由很簡單:F-16是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戰機,面向未來的F-35居然連這么個“古董貨”都解決不了,簡直“豈有此理”!更要命的是,作為美軍未來的通用機型,美國海空軍未來至少20年的主力戰機都是F-35的不同型號(除此之外只有不足180架F-22戰機),要是它真如試飛員所說的“不堪一擊”,其帶來的危害甚至可能會動搖美國維持已久的全球軍事霸權。
誠然,作為當年的一款杰作,F-16是由所謂“戰斗機黑手黨”秉承現代空戰的基石——能量機動理論研制而成的擅長空中格斗的戰斗機,該機服役后在實戰格斗中鮮有敗績,連美軍假想敵中隊都裝備該機用來模擬性能優秀的蘇制戰機。盡管與F-35比,F-16在隱身性能和電子設備上幾乎全部落敗,但在最關鍵的亞音速機動性上,F-16反而要憑借其優秀設計勝出不少。
不少媒體沒有注意這次F-35空戰失敗的具體情境。根據報告,這次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在典型大迎角作戰機動中以及使用操縱桿/腳舵輸入對飛機的大迎角控制律進行壓力測試。對于戰機而言,大迎角性能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氣動設計、推重比和飛控軟件的性能。在這三件事情上,F-35似乎都不討好。
氣動上,F-35因為要滿足隱身性能和不同軍種的通用需求,在機內設置了巨大的彈艙,并在座艙后留出了升力風扇的位置,結果飛機機身肥碩無比,得到了“肥電”的綽號;推重比上,盡管F-35是一架擁有推力高達19噸的F-135渦扇發動機支持的單發飛機,但其巨大的重量卻完全追上了上一代的雙發戰機。美方報告指出,F-35重量與F-15E相當,發動機加力推力還低了約15000磅(6800千克),造成戰機推重比較低,在損失能量后難以迅速補充;至于飛控,由于氣動布局的平庸,F-35的飛控不得不以保持安全作為第一要務,結果導致氣動操作遲緩,極端情況下,飛行員在操作數秒后甚至都得不到響應……這種全面的差距,使得F-35在格斗中落敗顯得“意料之中”。
美軍對這一缺陷的態度是“輕描淡寫”:對美國空軍而言,F-35A絕不是F-22那樣用于奪取制空權的主力,只要有一定隱形能力并且能掛足夠的對地攻擊彈藥基本就完成任務,絕大多數近距離空戰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任務安排和掩護予以回避;陸戰隊的F-35B空戰能力相對最弱,但陸戰隊向來專門對地打擊,且有美國海軍艦載機為其“保駕護航”,對空戰的要求也僅僅是一般;美國海軍稍微糾結些,F-35C的空戰性能不足確實將影響其艦隊作戰能力,但在多數時候,有“超級大黃蜂”的掩護,美國海軍的“肥電”也不大可能頻繁卷入近距離空戰中……總之美軍本來對F-35的要求就是對地攻擊為主,空戰能力只要能夠自保即可。
對有F-22的美軍來說,這種獨特的需求取舍十分明智,但對于那些購買F-35充當本國主力防空戰斗機的國家而言,這種“重轟炸不重空戰”的選擇卻很“坑爹”。對這些國家而言,F-35的對地打擊能力是次要的,空戰才是其最重要的任務。在面對三代機時,F-35在超視距作戰階段上尚能憑借隱身和電子優勢先發制人,但一旦進入近距離格斗,F-35悲劇的機動性反而占不到便宜;面對殲-20/殲-31這樣突出空戰性能的四代機時,F-35更是連超視距空戰的便宜也討不到。如此尷尬的場景,意味著這些國家的F-35只能利用時間差,在別國沒有四代機的時候占一些優勢,而當四代機普及開來的時候,這些F-35將變成沒有還手之力的雞肋。(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