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上海馬拉松和杭州國際馬拉松先后鳴槍。兩個國際馬拉松在中國珠三角的兩座城市同一天開跑,這絕對屬于首次。紅遍中國的跑步、馬拉松運動,根本沒有半點停下來的意思,越來越紅,越來越走俏。這項旋風般開始流行的運動背后,其實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黃牛倒號比賣iPhone賺得快
商業贊助動輒上千萬
2014年北京馬拉松的半程馬拉松全靠搖號抽簽,官方公布的中簽率為14%,比十分之一的幾率高那么一點。在跑步氛圍同樣濃厚的上海,上馬的名額更加吃香。2013年創下的紀錄在2014年又被秒殺,4小時3.5萬名額一搶而空,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高峰時期報名網站每秒訪問人數3.8萬,最高時段顯示230萬人同時在線。不少跑友感嘆,在上海搶車牌難,搶馬拉松名額更難。
一號難求也催生了另一個產業——“黃牛倒號”。網上爆料:一名微博名為“marcusoops”的網友在微博上發布消息:“聽說中關村的上海馬拉松名額今天已經到貨了。半馬的名額每個3000塊起,全馬的名額每個5000塊起。”相比半馬50元、全馬60元的官方報名費,這些黃牛號貴了60至80倍。他透露:“現在賣馬拉松名額比賣iPhone賺得快,也賺得多。現在土豪都興跑馬拉松了。”
跑馬的未必都是土豪,但來參加一次馬拉松,花費上千那都不是事兒。往返機票、住宿,如果再加上還想旅游一下或帶個親友團,跑一場馬花幾千塊錢是稀松平常的。
事實上,這幾千塊的花費相比贊助商花的錢,又要相差幾千倍。據媒體報道,上海馬拉松的招商金字塔分為5個規格——至尊贊助商、榮耀贊助商、官方贊助商、賽事支持方、協作單位。至尊贊助商的數量在一到兩家,費用至少上千萬。
大數據瓜分跑步蛋糕
商戰從拼裝備到拼線上人數
跑步圈里流行著一句話——跑步是豐儉由人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就可以上路。事實上,正是這句話給很多跑友挖了坑,進去后才發現,跑步是個無底洞。從40元的國產跑鞋到上千元的進口跑鞋,從幾十元一件的T恤到上千元的壓縮衣,難怪有跑步圈的人笑稱:“有的跑友買裝備是按人民幣算,有的是歐元結算。”
而一些成熟運動品牌的攻堅戰,早就從裝備上轉移到了虛擬產品上——手機軟件。跑步需要記錄里程數、速度,以此催生了大量的同質化軟件——記錄運動數據、卡路里等基本信息的軟件。而如今,進階版本的軟件還兼具了社交軟件的功能,你還能在上面添加好友,你甚至還能利用軟件約跑或者比賽,哪怕不是同城都不要緊,同樣可以約跑,曬曬數據就好。
更高級的軟件,已經配備了虛擬教練,利用你輸入的數據、平時的跑步情況,為你制定訓練計劃。
從簡單的裝備購買,到大數據時代的移動用戶數據資料,這項看似只需要一雙跑鞋的運動,卻率先地在體育產業里進行了一場革命——從未有哪一項運動,能讓配套的商業軟件開發到如此完善、精準、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