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4月28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新聞發布會上正式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不會應邀出席5月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二戰“勝利日”70周年紀念暨閱兵活動,理由是“由于國會事宜及行程過于緊密無法調整”。
所謂“行程過于緊密”,并非完全是借口:4月26日,安倍已動身前往美國訪問,行程長達一周,到5月3日方返回日本,此后就日美間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TPP)和日美安保防衛指針新修改版等和國會協商。但5月9日“勝利日”活動舉行時,安倍回國已有一周,行程“過于緊密”或許有之,“無法調整”的說法則有些勉強。
俄羅斯是去年12月向安倍發出邀請的,當時日方并未明確表態,坊間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安倍自上任以來就一心想打開日俄關系這把“鎖”,此前剛剛因為美國的壓力,被迫取消了邀請俄總統普京于2014年秋訪日的安排,如能出席“勝利日”活動,將是對這一“冒犯”很好的修補;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安倍的對俄政策不得不受到“保護傘”美國的掣肘,既然美國對俄“勝利日”活動不以為然,安倍就算滿心想去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應該說,這兩種觀點都不無道理。
安倍的確有意和俄羅斯改善關系,個中緣由,不外乎希望和中俄關系“對沖”,希望參與俄遠東開發并由此提振日本經濟,以及希望在“北方領土”和日俄和約等“老大難”問題上獲得突破,等等。為此,他于2013年4月底訪俄,不僅成為10年中首次訪俄的日本首相,并且在訪問期間竭力淡化日俄在“北方領土”問題上的分歧。也就是在那次訪問期間,安倍向普京發出訪日邀請,并獲得普京首肯。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初,日本政府也有意表現得和美歐立場有所距離,甚至一度暗示想介入調停。
但這種對俄“吹暖風”的策略,很快受到了美俄關系冷卻的影響。
自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后,美俄關系就不斷趨冷,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和升級,則讓彼此間矛盾趨于激化。普京對美國采取咄咄逼人的態度,而美國則駕輕就熟地聯合盟國,對俄采取制裁、禁運、孤立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通過不流血手段削弱俄羅斯和普京的“殺傷力”,使之不再對美國構成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即便獨立性相對更大的歐盟各國,迫于美方壓力,也不得不在對俄政策上盡可能和美國步調一致,如歐盟對俄制裁幾乎和美國“同步同調”,且主要國家領導人均以不同形式回避了“勝利日”活動,稍顯特殊的是默克爾等采取“僅僅不參加閱兵、但參加其它活動”的方式兩不得罪。這樣一來,普京的“勝利日”閱兵變得越來越像一場“站隊”。作為經濟上對美國依附性更強、政治和軍事上仰賴美國保護的日本,安倍就算有再多“自己的想法”,也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美國的步伐走。
正因如此,安倍不想在普京訪日問題上出爾反爾,但他這么做了;日本也不情愿對俄實施制裁(這不符合日本經濟利益),但同樣也參加了。和這些相比,“勝利日”對安倍而言本就未必是“勝利”的象征,他原本就不見得心甘情愿去亮相,美國壓力一來,自然就順水推舟地就坡下驢了。
當然,安倍內閣還是希望“戴著鐐銬跳舞”,在不跳出美國人劃定窠臼的前提下盡可能搞好日俄關系。因此在新聞發布會上菅義偉宣布,將由日本駐俄羅斯大使原田親仁作為日本政府代表出席“勝利日”活動,并“考慮各方面因素”,為促成普京年內訪日“繼續努力”。
拋開俄羅斯方面是否配合的因素,只要美國“依靠盟國、孤立俄羅斯”的路數保持不變,日本所能做到的“繼續努力”著實有限。縱然普京訪日成行,日俄之間能談什么?在“北方領土”問題上,即便日本肯出大價錢“贖買”,普京也未必會松口。至于金融、投資等領域的合作,由于受到美國牽頭對俄制裁的制約,日本除了“空口說白話”,還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