鍍金本來并不是什么壞事,相反,還是件好事。
比如說,自清末以來,就有大批中國學生前往海外留學,不少人在學成后歸國參與國家建設,做出了諸多貢獻,從詹天佑到錢學森等等,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所有這些人以自己實實在在的偉大業績證明了,他們在海外留學期間,鍍到了真真正正的金,不僅僅獲得了學位等外在的金,還收獲了知識、經驗等內在的金。
不得不說的是,自清末至今,之所以去國外鍍金的人絡繹不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國內,國外,主要是美歐等發達國家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確實長期占據領先地位,對中國人來說,那里的確蘊藏著豐富的知識“金礦”,值得前去學習。在那里,可以鍍到真正的金。
不過,在出國留學的大潮中,有錢學森這樣的真正求學者,也不乏純粹為了謀取一張洋學位證以回國用來炫耀謀生的人。《圍城》中的方鴻漸說來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現實中的方鴻漸,從《圍城》誕生之時至今日,一直都有。同樣是在美國或者英國這樣的“金礦”國度,有的人如饑似渴地學習,忙碌于圖書館或實驗室之中;也有的人課堂上基本看不到身影,甚至留學數年下來,連所在國的語言都聽不懂也說不出口。更差的是,有的人進入名校,有的人條件不夠上國外名校,于是直接選擇了“克萊登大學”。同樣是出國留學,同樣是鍍金海歸,其中的成色差別可謂天地之差。
如今不少藝人明星也喜歡去國外鍍金。有的人選擇去國外院校踏踏實實地求學,認認真真地重做一回學生,在“回爐”之后,使自己的知識、演藝水平都獲得新的提升。這樣的人自然可以鍍得真正的金。
只是,眼下更多的藝人明星更喜歡的是那種短平快的留洋鍍金。不論是去上短短數月的課程,還是去蹭紅毯、蹭時裝秀,蹭頒獎禮,都不可能讓這些藝人明星的演藝水平有新的提升,所能鍍到的只能是虛名,而這也正是他們所求的。換言之,他們所在意的留洋鍍金,并不是自己內在知識、能力的提升,而是虛名與廣告收入等“真金白銀”的實利。可以說,有這樣一批人,為了虛名實利,不論是假裝留學,還是各種蹭,無所不用其極。
于是,在國內的娛樂圈中,就出現了這樣一些“國際巨星”:有的在國內也沒有留下什么真正的經典之作,就成了巨星;有的頂多在好萊塢大片中露臉數秒,就成了“國際巨星”。很多時候,這樣一批所謂巨星的“光芒”甚至遠遠蓋過了那些留下真正力作的一流藝人,他們總是出現在媒體頭條,總是各種新聞不斷,唯一缺少的就是好看的作品。
或許,這正是某些藝人的生存方式,而這樣的生存方式,在當下的娛樂圈也頗有其生存空間。不過,短平快的留洋鍍金,終究只能換來短平快的虛名與實利,卻無法鍍得真正的金,正所謂來得快,去得也快。在浮華散盡之后,留下的只能是虛有其表。
就像任何其他行業一樣,一切都得拿自己的工作業績來說話。對于普通觀眾而言,真正能常駐他們心間的,還是那些老老實實,一部一部認真演戲的藝人;對藝人而言,拿得出手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演一部高口碑、屢被重播的片子,遠比國外蹭紅毯蹭頒獎禮來得更重要。
留洋鍍金,只有真的想要從內到外獲得提升,才有可能鍍到真金;否則,從一開始就本著虛名實利去,就別指望內功有所精進,只能給世人留下尷尬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