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德
今年7月的一個周末,我回鄉(xiāng)下的老家看望父母時,父親告訴我,村里花了60多萬元在村后面修了一個小公園,很不錯。我于是決定去看看。
我們村子后面有一條小河,河床很低且比較寬闊,前些年修了一座小水庫,水庫下游是一片廢棄了的河灘洼地,今年得益于上級的“美麗文明鄉(xiāng)村”行動,建了這個小公園。
應(yīng)該說公園確實比較漂亮,但不知怎的,我看后不但不興奮,相反,心里卻平添一絲淡淡的憂傷,正如之前我每次走過這里一樣,頭腦中總會不自覺地現(xiàn)出童年時水流淙淙的小河以及兩岸原生態(tài)樹林的景象。
回家后談了我的感受,父親和母親都沒有說話,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一抹濃濃的鄉(xiāng)愁。
其實,這些年我時常體會到父母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鄉(xiāng)愁。而這又何嘗不是我的鄉(xiāng)愁?
一
父親喜歡白天到外面和老人們扎堆閑聊,一年四季不斷。這些年令他苦惱的是,夏天再也找不到可以乘涼的綠蔭,只能蹲在屋后墻根。“過去老遠看到黑黝黝的一片,那就是個村莊;現(xiàn)在到各個村子里看看,房子比過去好了,但找棵象樣兒的大樹卻很難。”在一次閑聊中,父親曾如是說。
我小的時候,可以說村莊都在樹林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會栽種各種各樣的樹。村子規(guī)劃之前,房屋也不像現(xiàn)在這樣整齊,村中會有一片片的小樹林,到了夏天,這些小樹林就是人們乘涼憩息的好地方。
當(dāng)年我家東面不遠處就有一片小樹林,學(xué)生時代暑假里最愜意的事,就是到小樹林里,躺在涼席上看書,聽著樹枝上蟬聲陣陣、遠處池塘里蛙鳴悠揚。夜晚或者雨后,在樹林里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蟬蟲。把蟬蟲放在一個小罐里,第二天會脫殼變成知了。
村后河兩岸原生態(tài)的樹林,是我兒時的天堂。
一到春天,樹林里草長鶯飛、鳥語花香。放學(xué)回家放下書包后,我會迅速地挎?zhèn)€籃子和小伙伴們一起到樹林里剜野菜,看著漂亮的蝴蝶飛來飛去,聽著各種鳥兒不停地啼唱。
最讓我興奮的是周末跟隨一個堂哥去捉鳥。堂哥在這方面很內(nèi)行,他先挖一個活的螻蛄,綁在鐵錨的機關(guān)上作誘餌,放在一個相對開闊的地方,聽到附近有鳥叫,就帶我們幾個人到鳥的后面,用石頭把鳥往這邊趕,成功率相當(dāng)高,有時一天能捉到幾只山雞。
夏天里各種蟬聲交替混雜,樹上、尤其是枰柳樹枝上幾乎爬滿了知了,我常用面粉做成一小團粘膠,固定在一根長桿的頂端,用來粘知了。回家后讓母親放到鍋里烹熟,在那個平時很難吃到肉魚的年代,可是最解饞美味了。
可現(xiàn)在,村里的樹了了無幾,大樹更找不到了。春天回家時已經(jīng)很難聽到小鳥的歌唱,夏天回家時蟬鳴聲也越來越少。
二
母親一向勤勞,能自己干的事決不讓別人插手,再加上身子骨還算硬朗,所以做飯、洗衣等家務(wù)事一直堅持自己做。
前年秋天我和姐姐們回家時,聽鄰家的嫂子說,母親經(jīng)常到村后面的小水庫里洗衣服。我們一聽都有點急,因為壩堤比較陡,母親年事已高,身體又不靈便,萬一出點意外怎么辦?再說,家里有自來水,而且只是象征性地收點費,用不著這樣節(jié)約。
當(dāng)我們極力勸說時,母親說:“我不是為節(jié)省家里的水,我是喜歡在壩里洗衣時的痛快勁。”
我聽后心里微微一震,馬上意識到母親是在尋找以前到河里洗衣時的感覺。
那些年村后面的小河四季水流不斷,且清澈見底,村里人的衣服都是到河里洗。河邊洗衣的女人們,是那時村子里的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女人們一邊洗衣一邊說說笑笑,用捶衣棒捶衣服時的啪啪聲非常有節(jié)奏感,有時簡直就像演奏打擊樂,而且會有回音,能傳得很遠。
讓我記憶最深的畫面,是女人們在漂洗大件衣物如床單時,抓住一端用力一甩,讓床單慢慢飄落到水面上。那場景一直是我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美麗印記。
故鄉(xiāng)的小河也是我童年的樂園。酷暑季節(jié)里到小河里游泳享受清涼,在河中與小伙伴們嬉戲瞎鬧,經(jīng)常忘了回家吃飯。河里有各種小魚小蝦,雖然摸魚捉蝦我很不在行,但看別人捉上來活蹦亂跳的魚兒時,同樣會感到興奮異常。冬天河里總會結(jié)上一層厚厚的冰,在上面滑冰、打陀螺,是那個年代最有樂趣的活動之一,有時手凍麻了也依舊樂此不疲。
今年有一次回家時,我問母親是否還到水庫里洗衣服,母親嘆了口氣說:“你用不著擔(dān)心了,現(xiàn)在的水已經(jīng)臟得不能洗衣服了。”
近幾年上游村里的養(yǎng)殖廠都把糞水排到河里,再加上這些年總是干旱,河水基本上是長年斷流,水庫里的水已是死水一潭,除了澆地,已經(jīng)沒有別的用處了。冬天里也很少再見到以前那厚厚的冰層了。
故鄉(xiāng)的小河不再,往事也已如過眼云煙。
三
小時候我們家的圍墻很矮,連大門都沒有,母親出門時,鑰匙就放在門框上面的縫里。村里大都是這樣,那么多年也沒聽說有丟東西的事情發(fā)生。
村里誰家有打墻蓋屋的事,四鄰八舍都會送去一瓢大米、白面,或者一小包雞蛋,男勞力還會去幫上一兩天工。每當(dāng)家里做了好飯,如包餃子、下面條時,母親總會讓姐姐送一碗給東西鄰居,即使自家吃還不夠時也仍然要如此,他們兩家也是這樣。
那是真正的“遠親不如近鄰”。
現(xiàn)在回家,經(jīng)常會聽父母說起張家大爺被人騙了多少錢,要不就是李家大嬸被人偷了什么東西。母親也時常慨嘆:“社會怎么越來越亂?”
鄰里之間雖然相處得都不錯,但以前那種形同一家的純樸、和諧的鄰里關(guān)系已經(jīng)漸行漸遠。
四
到村后看公園的那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回到童年的樹林里,看到野草野菜遍地亂長,聞到野花淡淡的芳香,聽到各種鳥兒婉轉(zhuǎn)啼唱;回家的路上,又見炊煙裊裊、楊柳輕飏……
醒來后想起了一句話:“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
因為父母一直住在老家,我經(jīng)常回去,但總感覺故鄉(xiāng)離我越來越遠,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樣。
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一些東西、哪怕是美好的東西也注定要失去,無法長留。這點我很明白。
但我不明白的是:發(fā)展為何一定要以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為代價?
人類總是會變得越來越文明的,但文明其實就體現(xiàn)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在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里,人與自然、人與人應(yīng)該是和諧相處、親密依存的。
我不知道故鄉(xiāng)將來會是什么模樣,甚至村莊還能存在多久,因為近幾年一直有傳言說鎮(zhèn)里有合村并居、讓村民拆房上樓的計劃。
但我知道故鄉(xiāng)的原風(fēng)景已成追憶,永遠無法還原;故鄉(xiāng)真的成了一個回不去的地方。
可是,故鄉(xiāng),我又怎能把你遺忘? ? ? ? (摘自《日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