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錕
大多數飛行員都曾有過在空中遭遇不明飛行物體的經歷,可在航空業界,這樣的遭遇總是因“不可能發生”而被隱瞞下來,這已成了航空業界不成文的規定。
戰斗機也好,民航機也罷,或是小型飛機、直升飛機,或是航行路徑有限的私家飛機,無論是手握哪種飛機操縱桿的飛行員,在空中遇到奇怪飛行物體都不是低概率的事情,只是,飛行員的這類經歷不會全部公之于眾。
那么,UFO現象是怎么被世間廣泛知道的呢?其開端要追溯到肯尼斯·阿諾德事件。1947年6月21日,肯尼斯·阿諾德駕駛一架螺旋槳飛機,飛行在華盛頓州萊尼爾山附近高度2900米的上空時,忽然發現飛機側方有一道耀眼的閃光,仔細一看,九個閃閃發光的圓盤形物體排成一列,極速飛過。5年后的1952年7月14日,納什和福坦巴里兩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駛著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飛機,當飛機飛到位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東部的切薩皮克灣上空時,目擊到了奇怪的飛行物體。與肯尼斯·阿諾德事件和羅斯威爾事件——描述的大致相同,兩人所見的飛行物形狀酷似碟子,因次被稱為“飛碟”。事件發生后,他們隨即向航空公司以及軍事當局提交了正式報告,并啟用了“飛碟”這一新名詞。

必須強調的是,軍事當局發布了接受納什和福坦巴里的報告,而且承認了有關泛美航空公司職員目擊到不明飛行物體這一事實。與此同時,軍方設立了飛碟研究計劃,納什和福坦巴里的報告也被載入研究課題藍皮書中。創建飛碟研究課題藍皮書的初衷目的有二:一是為了科學分析UFO數據,查證UFO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二是探究UFO的實質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定位這一研究對象。然而,直到1969年研究計劃終結時,在公開場合,美國政府都對UFO的存在問題一直持否定態度。
由于政府及軍方否定了UFO,航空業界也隨之被這一謹慎氣氛所籠罩,進而閉口不談有關UFO的事件。不久,逐漸形成了一個奇怪現象——UFO的目擊緊密聯系著誠惶誠恐的心理狀態,飛行員們心照不宣,都知道“如果不想丟掉飯碗,就不要在公開場合討論目擊UFO之類的事”。無論看到什么,均沉默處之,這便成了飛行員們之間的潛規則,如果本公司的飛行員遇到UFO,世界各地所有的國際航空大公司都是采取在公司內進行“消化”,這已成了慣例。

盡管如此,還是有日本飛行員冒著失去飯碗的危險說出了事實真相。1986年11月17日,日本航空公司途經安克雷奇由巴黎飛往東京的JAL1628航班貨機在阿拉斯加上空,遇到了巨大的UFO航天母艦,并被追蹤。事件一發生,機長寺內謙壽當即向塔臺報告,與此同時,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以及空軍也都知道了該事件,并且緊急起飛了戰斗機,為日航貨機護航, 因此,雙方的雷達都捕捉到了巨大航天母艦UFO的蹤跡。由于為外國民航飛機護航,針對美國緊急出動軍用飛機一事,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組成了特別項目小組,由事故調查部長約翰·卡拉漢負責進行獨立調查。
然而,1987年1月,所有資料都已整理齊全,FBI和中央情報局以及里根政府的科學調查組聯合召開了有關FAA資料的報告會議。會議決定,卡拉漢收集的該事件有關數據的所有資料都被置于中央情報局管理之下,同時,卡拉漢收到了要嚴格保守該秘密的單方面通知。據說,事件發生后不久,寺內機長也從機長落到打雜的境地。
2012年4月3日,FAA發布了《981》規定,其中有這樣的記述:

A:凡是要報告有關UFO或者是不可解釋的現象者,必須向國立UFO目擊報告中心以及有關數據匯集機關提交。
B:如果有危及到生命、財產的可能性時,請向執法部門、警察組織通報。
這些條文也許僅僅起到了查出“危險分子”的作用。規定上寫得清清楚楚,但是假若飛行員盲目信之,原原本本地報告目擊現象,接下來總會因什么“莫須有”的理由被解聘,這似乎已成了既定方針。倘若飛行員決心把飛機操縱桿一直握下去,那么,無論對誰,都不能談起有關空中所見不明之物的話題,這就是飛行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