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江南
都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似乎意味著知識分子碰到打仗的事,瞬間就沒轍了。其實不然,戰爭中,假如沒有科學家的參與,那才叫槍桿子沒了瞄準鏡,一打一個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對付法西斯軸心國,世界人民進行了長達6年曠日持久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中,各國科學家頻顯神通,獻出制敵法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奇跡,讓人嘆為觀止。
科學家獻出的勝敵良策
日本“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襲擊,曾讓美國的航空母艦編隊頭痛不已,為此,美國海軍請來科學家共商對策。
科學家們通過對以往477次艦只遭受“神風特工隊”襲擊的記錄研究分析后發現,在海上,大型艦只擺動幅度小,對敵機射擊精確度高;小型艦只擺動幅度大,對敵機射擊精確度低。因此提出,防御敵機的方式可以因艦而異,大艦應充分發揮火力穩定的優勢擊落敵機,但應改平日的艦體橫向迎戰為縱向應戰,這樣一來船身受敵攻擊的截面就很小了;而小艦不易擊中敵機,所以應發揮機動性高的優勢,在海上作“之”字形快速航行,便可大大降低被敵機砸中的概率。
美軍太平洋艦隊按照這一方案改變了作戰方法,效果顯著,艦只損失大大減少。

1941年,英國皇家空軍用來攻擊德軍潛艇的深水炸彈,命中率僅為2%,而當時英國空軍中成立了一個由專家組成的作戰研究小組,該小組為此提出了不少良策。其中統計學家威廉斯教授運用統計學方法,從大量數據中發現,當英軍飛機對德軍潛艇投放深水炸彈時,占40%的投放是在敵潛艇僅下潛至水下20~30英尺(1英尺約等于0.3米)時就進行了,但這些深水炸彈都被設定在水下100~200英尺的深度爆炸。問題就出在這里,既然是深水炸彈,那么用來對付淺水中的潛艇,當然不管用。
于是,威廉斯教授向軍方說出了自己的建議:重新制定深水炸彈的定深標準。此后,英國皇家空軍炸沉德國潛艇的數量,提高了5倍多。
軍事運籌學幫助制定戰術
當“運籌帷幄”成為一門學科,且通過數學分析和運算,作出科學的綜合性安排,那就真是戰無不勝了。20世紀40年代還真出現了“軍事運籌學”這樣一門學科,它主要研究軍事活動中能用數量來表達的有關運用和籌劃等問題。
1943年2月,美軍獲悉一支日本艦隊集結在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顛島,準備開往新幾內亞。當時,擔任美國西南太平洋空軍司令的肯尼將軍,奉命組織力量攔截并轟炸這支日本艦隊。
軍事行動總是面臨很多變數,然而不少變數卻是可以事先預料到的。從新不列顛島到新幾內亞有南北兩條航線,每條航線都需要3天的航程才可走完。美軍從天氣預報中得知,最近3天內,北路航線為陰雨天氣,南路航線天氣則非常晴朗。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艦隊會選擇哪條航線呢?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日軍艦隊? 由于受兵力和時間的限制,美軍不可能同時搜索兩條航線。但是,他們根據科學家建立的軍事運籌學理論,提出了4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美軍搜索力量主要集中在北路,同時假設日本艦隊也選擇北路航線。北路雖因天氣差而見度低,但搜索力量集中,有可能在第1天就發現日軍艦隊,從而可以爭取到剩下2天的時間用來實施轟炸。
第二種情況,美軍搜索力量主要集中在北路,而假設日軍的艦隊走南路。南路天氣很好,便于美軍偵察機搜索,雖然主要搜索力量集中在北路,但仍有少數飛機搜索南路。這樣,發現日軍的艦隊也需要1天時間,留有的轟炸時間也有2天。
第三種情況,美軍搜索力量主要集中在南路,而假設日軍的艦隊走北路。這樣一來,北路只有少量飛機在很差的天氣條件下搜索,得用2天時間才能發現日軍艦隊的蹤跡,而留有轟炸的時間則只剩1天了。
第四種情況,美軍搜索力量主要集中在南路,而假設日軍的艦隊也走南路。這樣的話,便有大量的飛機在良好的天氣情況下進行搜索,很快便可發現日軍艦隊,能有接近3天的時間進行轟炸。
從以上通過軍事運籌學得出的4種結論判斷,美軍采取第4種搜索方案最為有利,而日軍采取走北路的方法最合適。在戰爭中,敵人總是按照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采取行動,因此,美軍決定以敵人認為有利的情況來選擇搜索方案。于是,美軍決定把主要搜索力量集中使用在北路航線上,結果不出所料,日本艦隊被美軍在預定海域抓了個正著。

科學家做起了后勤工作
前蘇聯列寧格勒保衛戰堪稱世界戰爭史上最慘烈戰役之一。1941年9月,德軍以30萬重兵封鎖了列寧格勒,列寧格勒的軍民們除了要頂住敵人在軍事打擊方面施加的壓力,還必須全力解決食品、疾病等問題。自古以來,戰爭中最怕“圍城”,那意味著資源和意志的巨大消耗。然而,這可難不倒蘇聯的科學家們,他們巧妙地做起了后勤工作,為此次戰役建立了卓越功勛。
當時,除了饑餓外,受困軍民還面臨著一個十分危險的敵人——壞血病。預防和治療壞血病,須補充維生素C。然而富含維C的水果和蔬菜補給都用完了,怎么辦?
蘇聯科學家急中生智,他們發現列寧格勒市近郊生長的針葉樹,可作為生產維生素C的原料。于是,全市各農場被要求每天向酒廠和維生素工廠提供30噸針葉樹枝,以保證這些工廠每天能加工出200多萬人份的針葉樹浸液。科研人員將針葉樹浸液的加工裝置迅速安裝到醫院、工廠、部隊和學校,很快,多達100家廠家生產出了針葉樹浸液,拯救了無數受困的軍民。
寒冷的冬日將新的麻煩帶給了圍城中的列寧格勒軍民們,一種死亡率極高、名為營養不良癥的可怕疾病威脅著饑餓中的人們。營養不良需要補充高蛋白食物,然而列寧格勒被包圍得跟鐵桶似的,上哪去找牛奶、魚肉、蛋類?
蘇聯科學家再次顯示了他們絕境中的智慧,他們知道,用鋸末制取的酵母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于是,科學家們先在城內和城郊收集到大量的鋸末,然后用硫酸溶液進行酸性水解,接著以石灰中和,再經過一番處理,就獲得了葡萄糖溶液。以這種多次澄清的溶液作為培養基,把由水解獲得的酵母引子置入其中,便得到了壓縮酵母。這些酵母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蛋白質的含量也達到50%,用酵母對營養不良患者進行試驗性治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次挽救了無數被困軍民的性命。
此外,許多列寧格勒市民和前線的士兵,由于缺乏維生素A,患了夜盲癥。面對這種情況,科學家們采取了用富含維生素A的野生植物生產罐頭供給患者的措施,徹底打敗了夜盲癥。
終于,1944年1月,蘇軍取得了會戰的最后勝利。吃水不忘挖井人,列寧格勒的軍民永遠不會忘記,在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科學家們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戰爭,是政治的博弈,也是科技的競爭。從武器裝備,到偵查手段;從戰略戰術,到后勤支援,科學家們總是在幕后默默充當著智囊團的角色,帶領正義的人民走向和平!